關注傳統中醫文化解決各種亞健康困惑
點擊藍字關注與大家比肩同行
《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
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
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為老年節。
在重陽節來臨之際,金針門祝願天下的老人:身體健康,長壽快樂,頤養天年!
此外,金針門何有中醫生建議廣大朋友重陽前後:
(一)登高祛晦
中醫五行學說:“秋天在五行為金,在五味為辛,在五色為白,在五化為收,在五氣為燥,在五臟為肺,在情志為悲。”秋季與“肺”相對應,容易出現悲傷的情緒。
重陽登高以除悲祛晦,遠眺亦令人心曠神怡。
(二)暢飲“桂花酒”
秋氣傷肝。這應季的桂花既能舒肝氣,又能散寒氣,有通瘀的作用。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寒香(古人把桂花的香氣稱為寒香)可以抵達身體那些淤積的角落,輕描淡寫中將淤化之。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花前花後日複日,酒醉酒醒年複年。”
重陽前後暢飲桂花酒舒肝散寒,怡情養性。
(三)小酌“桃花酒”
桃花酒有舒肝理氣、避障祛穢,活血通絡,潤膚祛斑之功效。
現時令為秋,桃花酒五行屬木,“秋逢金脈是旺官,木更逢到妻官喜,喜上添才衣祿豐。”
重陽前後小酌桃花酒舒肝理氣、避障祛穢。
那麼,重陽節民間又保留著些什麼樣的習俗呢?
登高賞秋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除悲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
重陽賞菊、飲酒、對弈。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廣東何有中傳統金針針灸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zlfa/8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