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病现状
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口服补液盐(ORS)的广泛应用、母乳喂养率提高、营养和卫生保健措施改善,腹泻疾病致死率明显降低,但仍是我国儿童常见病及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治疗现状
目前,在治疗过程中还存在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和过多经静脉补液等问题。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年版)》,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诊治水平。3、临床表现
①消化道症状。大便性状改变,如稀糊便、水样便等。
②全身症状。如精神萎靡、发热、烦躁等。
③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钠、高钠、低钾、低钙、低镁)。
4、辅助检查
①粪便检查:为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常规检查,检查感染的菌种。
②粪便细菌培养。
③其他病原学检测方法。
④血培养:血糖、电解质等
5、诊断
病程2周以内,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即可诊断急性腹泻病,有发热等感染表现者,应首先考虑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根据大便性状和镜检所见,结合发病季节、年龄以及流行情况可初步估计病因,病原学检查可协助明确致病原。需同时完善血气分析和血生化,评估有无脱水及其程度、性质,以及有无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鉴别诊断
①水样便鉴别:由于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泻等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由于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
②脓血便鉴别:常由各种侵袭性病原感染所致,仅凭临床表现难以区别,应进行大便病原检测。还需与下列疾病鉴别: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炎症性肠疾病。
6、病情严重程度评估:①轻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明显全身中毒症状。②中型。胃肠道症状较重,并出现轻、中度脱水和/或有全身中毒症状。③重型。胃肠道症状重,重度脱水和/或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7、治疗
治疗原则:预防和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继续适量饮食,合理用药。
(一)补液治疗。
补液方式分为口服补液、静脉补液和鼻饲管补液。患儿自腹泻开始就应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可予ORSⅢ。轻至中度脱水:口服补液用量(ml)=体重(kg)×(50~75),必须在4h内分次服完。4h后再次评估脱水情况。
(二)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包括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钾血症、低钙和低镁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三)饮食治疗
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期间,口服或静脉补液开始后应尽早给予适宜饮食,不推荐高糖、高脂和高粗纤维食物。
(四)抗感染治疗
(五)粘膜保护剂
(六)补锌治疗
在锌缺乏高发地区和营养不良患儿中,补锌治疗可缩短6月~5岁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元素锌10mg,>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元素锌20mg,疗程10~14天。元素锌20mg相当于硫酸锌mg、葡萄糖酸锌mg。
(七)微生态制剂
益生菌有可能缩短腹泻病程及住院时间,可酌情选用。
(八)中医药治疗
(九)预防与控制
主要措施包括: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提倡母乳喂养;积极防治营养不良;疫苗接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jwzl/6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