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王先生近期出现胃痛、胃胀,由于他的哥哥年前因胃癌去世,王先生怀着忐忑的心情到海慈医疗集团消化科预约了麻醉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提示,胃体部有一处约1.5*0.8CM大小扁平隆起病变,活检病理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消化科主任、二病区主任孙方利主任医师建议患者行放大胃镜进一步检查,科室团队为患者实施了放大胃镜及染色胃镜检查,确定了病变范围,并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癌前病变。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也解除了忧虑。
4月9日是第16个国际护胃日,近年来,胃病的发病趋势日益呈现年轻化,中年患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海慈医疗集团消化科主任、二病区主任孙方利主任医师提醒市民,日常生活除了注意养胃护胃,还需要重视早期胃癌的发现及诊治。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均高居第2位,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多步骤演变的复杂病理过程,胃癌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高盐饮食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有关,高盐饮食不仅可直接损伤胃粘膜,增加机体对致癌物的易感性,而且高盐食物中含大量硝酸盐,在胃内被还原并与食物中的胺结合后形成亚硝酸胺等N一亚硝基化合物。腌熏煎烤炸食品会产生多环芳烃、N-亚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
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胃粘膜反复损伤修复,降低胃粘膜的保护作用,长期作用可引发癌变。一项Meta分析提示中国人不吃早餐、饮食不规律、用餐速度快、暴饮暴食、吃剩饭剩菜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吸烟与胃癌发生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胃癌风险随每日吸烟量及时长的增加而增加,且与胃癌的复发和死亡率升高相关。
饮酒乙醇可损伤胃粘膜,但对胃癌的影响尚无定论,且与酒的类别、饮用量及时长相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胃癌发生风险增加2倍。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胃癌有家族聚集倾向,散发性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遗传易感性较高。
地质、饮用水等环境因素可能通过与遗传背景、幽门螺杆菌感染、宿主免疫等交互作用影响胃癌的发生。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如精神刺激或抑郁)、免疫因素等可能与胃癌发生有一定关联。
专家提醒当有胃癌的报警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胃癌的报警症状包括消化道出血、呕吐、消瘦、上腹部不适、上腹部肿块等。对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建议行胃镜检查排除胃癌等上消化道肿瘤。
根据我国国情和胃癌流行病学,以下符合第1项和2-6项中任一项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3.幽门螺杆菌感染者;4.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5.胃癌患者一级亲属;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切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且疗效相当。5年生存率均可超过90%。因此,内镜下切除为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MR指在内镜下将黏膜病灶整块或分块切除,用于胃肠道表浅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示意图
ESD是在EM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根据不同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的病变,选择适用的特殊电切刀,内镜下逐渐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最后将病变黏膜及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方法。其操作大致分为5步: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使病灶明显抬起;环形切开黏膜;黏膜下剥离,使黏膜与固有肌层完全分离开,一次完整的切除病灶;创面处理,包括创面血管处理与边缘检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示意图
科室简介
海慈医疗集团消化科设有门诊、病房、消化内镜中心,主治肝、胆、胰、食管、胃、小肠、大肠、腹腔等消化系统疾病。科室拥有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放大内镜、高频电发生器、碳13呼气试验检测仪等。
科室对食管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胆囊炎、胰腺炎、炎症性肠病、胃肠功能性疾病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溃疡型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肝硬化等疾病的规范诊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科室开展胃肠镜检查近40年,目前已进行胃镜检查治疗十余万例,肠镜检查治疗三万余例,内镜下治疗一万余例。现每年胃肠镜检查一万余例,内镜下息肉、早癌切除一千余例。科室人才梯队合理,目前科室医院医院进修学习,滕春媛、常方芝、蒋卫忠副主任医师等已开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及其相关技术、消化道及胆胰内镜超声(EUS)等内镜介入治疗多年,并取得较好效果,获得患者的好评。近年来科室承担市局级科研项目6项,出版著作6部,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市科技进步奖、山东中医药科技奖6项。
专家推介
孙方利
消化科主任,消化科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青岛市卫生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经验丰富,擅长于胃肠镜检查、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如息肉等的诊断与镜下治疗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肝病、炎症性肠病、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病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诊治。
熟练掌握本专业先进技术,带领科室开展的内镜诊疗技术包括:胃镜、肠镜、胃肠镜下各种止血及早癌与癌前病变镜下治疗、消化内镜超声等内镜诊疗技术,熟练掌握内镜下治疗技术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等3、4级技术,推动学科建设发展。年曾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附属KREFELD医院进修。
兼任山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中华脾胃病学会委员,青岛市消化病学暨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内科学分会暨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分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由其主持的科研课题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首位)、三等奖(首位)、三等奖(三位),山东省中医药奖(三位)等。目前承担课题3项,近年来在中华级及国家、省级杂志上发表一作论文约20余篇,其中中华级3篇,主编副主编著作6部,参编著作多部。
坐诊时间和地点:
周一上午、周四上午海慈医疗集团A座2楼消化内科专家门诊;
周四下午海慈医疗集团A座3楼知名专家门诊
供稿:消化科吴军
专业审核:孙方利
摄影:刘伟钟玺
视频:刘瀚博
编辑:范晓苹李均雁
编校:谭华
推荐阅读
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jwzl/6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