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当属中医古文献中“大肠瘕”“肠澼”"滞下““久痢”的范畴。《诸病源候论·久赤白痢候》曰:“久赤白痢者,是冷热不调,热乘于血,血渗肠间,与津液相杂而下,甚者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久不瘥也。赤即是血,白即是脓,赤白相间就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典型症状脓血便。
01UC病因一:饮食不节
如《证治汇补·痢疾》中记载:“饮食过多,脾胃不运,生冷失调,湿热乃成,痢下黄色,或如鱼脑,腹痛胀满,不嗜饮食。”
二:情志失调
《景岳全书·泄泻》记载“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的记载,《证治汇补·痢疾》则言其为“七情乖乱,气不宣通,郁滞肠间”导致“发积物”而成。
三:脏腑虚损
《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凡痢皆由荣卫不足,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入客于肠间,肠虚则泄,故为痢也”,且“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其中强调虚损不复是导致UC反复发作的原因。
五:遗传因素
仅仅占百分之五,由于是先天父母遗传原因所以不做讨论。
02UC中医病机一:总病机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
活动期以标实为主,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气血不和,甚则兼挟热毒、痰浊、瘀血;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主要病机为脾虚或者脾阴虚,以及脾虚湿热夹淤为主。
二:脾虚为本,湿热为标
《《景岳全书·痢疾》中亦有云“今之凡患泻痢者,正以五内受伤,脂膏不固,故曰剥而下”(膏脂即我们大便的黏液及黏膜,UC患者较多见。),且“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广肠是指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广肠最下处就是直肠,古人真知灼见认为里急后重这样的结肠炎的症状是由直肠病变引起,临床事实也是如此。但是更强调了,虽然病变部位在直肠,但是引起直肠病变根本原因是脾胃。所以想要根治必须直肠与脾胃同治才可。这有别现代医学!)
三:久病及肾,寒热错杂
《景岳全书·泄泻》有云:“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泄,因泻所以愈虚,盖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阳衰则寒从中生,固不必外受风寒而始谓之寒也,且阴寒性降,下必及肾……所以泄泻不愈,必自太阴传于少阴。”(太阴即脾,少阴为肾)
四:气血相博,瘀血阻络
《证治汇补·痢疾》则云:“恶血不行,凝滞于内,侵入肠间而成痢疾,纯下紫黑恶血。”《医林改错·久泄》中明言:“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由此可见,本病日久,气血失和,入络成瘀,阻滞于肠,脂络受伤,血败肉腐,内溃成疡,迁延不愈,反复发作。(UC便血无脓者多是由此)。
03韩医谈UC笔者认为:uc发病发先后顺序为由于饮食失节(过食辛辣、甜食、高盐、高脂。致肠胃受损,进而导致饮食无法彻底消化吸收,久而产生中医所谓"积滞"这种积滞为有害物质:会破坏肠道功能,和诱发免疫紊乱导致uc的发作。所以中医又有“无积不作痢”之说。
UC久治不愈不定时复发,就像一个人在休息一样,休息好之后又苏醒,故中医又称之为:休息痢,形容他会定时发作。
脾胃久虚导致uc的产生,而脾胃久虚气血虚弱又会引起血液运行缓慢而形成瘀血,故中医又有“久病必淤”之说。(病人便血,血色紫暗,以及肠镜下可见直肠血管纹理不清甚至消失。
UC因虚致病,但是久病脾胃更虚,因虚而致虚,故很多UC患者刚得病没多久就体重下降,身体消瘦。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读日本医案见日本又uc患者服药一年以上者将此病彻底治愈案例,而西药之美沙拉嗪,一无补虚之效,二无活血之能,故停药复发者屡见不鲜。)而中医又有“久病必虚”之说。这也正是为什么这个病久治不愈最根本原因。讲到这里请问大家中医厉害吗?
下编大家讲韩医生是如何具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及本人的一些独特疗法。
本文作者
韩星医生,中医执业医师,国家一级营养师。擅长应用食物和药物之间协同作用加强疗效治疗各种常见疾病及疑难病。例如:各类型的胃炎,溃疡性肠炎,慢性肠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类风湿关节炎。
以及妇科:月经先期,后期,痛经,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常见病及疑难病。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zyzl/7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