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环境、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我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近20余年来其就诊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且以20~49岁的“壮劳力”更多见。目前UC的治疗靶点主要集中于肠黏膜的免疫失衡。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肠道细菌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通过补充菊粉,调整肠道菌群,改变细菌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或成为UC治疗的另一个突破点。
研究证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并非是由某一种菌群失衡引起,而是存在多种菌群数量的改变。因此使用益生元来恢复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成为治疗UC的新手段,益生元的有效剂量也成为了研究重点。年发表于《GutMicrobes》杂志上一项探索不同剂量菊粉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效果的临床研究,发现高剂量(15g/d)菊粉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效率更高。
遵循随机对照原则,研究人员将25名轻度至中度活动期UC患者随机分配到低剂量组(7.5g/d,n=12)和高剂量组(15g/d,n=13)进行为期9周的干预试验,通过Mayo(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及粪便钙卫蛋白(炎症指标)含量评估疗效。
结果发现:服用15g/d高剂量组患者,Mayo评分和粪便钙卫蛋白显著降低,表明每日15克菊粉有利于患者缓解UC临床症状。这可能是因其在结肠中分解为丁酸盐,减少了腹泻和粘膜损伤,从而缓解了U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16SrDNA高通量测序发现,相较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双歧杆菌(产乙酸盐)和拉克氏菌属(产丁酸盐)丰度显著增加。其效应是与致病菌竞争肠上皮细胞的特殊结合位点,达到肠道菌群平衡,同时产生对肠道功能有重要作用的物质,如丁酸盐类等。
随后的粪便样本检测也证实了这一点。高剂量组总短链脂肪酸含量和丁酸盐显著增加(P0.05),支链脂肪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
研究表明,只有在较高剂量(15g/d)菊粉下,才能使特定菌群产丁酸盐量显著增加,从而减少促炎性因子生成,加强丁酸盐对结肠黏膜的保护作用。这为轻至中度活动期UC患者的辅助治疗提供了希望。
总之,溃疡性结肠炎虽是慢性疾病无法根治,但只要注重自我管理,除了常规治疗外,也可通过服用益生元调理肠道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RosicaValcheva,PetyaKoleva,InésMartínezetal.Inulin-typefructansimproveactiveulcerativecolitisassociatedwithmicrobiotachangesandincreasedshort-chainfattyacidslevels.GutMicrobes..
DOI:10./...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lsj/5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