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信封介绍| 信封发展| 信封优势| 信封市场| 信封前景| 信封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 信封 >> 信封资源 >> 正文 >> 正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真正的平静,不

来源:信封 时间:2023-4-4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作者没有写远大的理想,锦绣的前程。她把生活里的拧巴、纠结一一融化在淡淡的笔尖。写那些最朴素的人、最朴素的生活。偏偏让你嗅到理想应该有的味道。合上书,你也许会忽然发现,原来一直误解了理想的意义。生活不应是为了周遭的人对自己满意而已。54个人生最温暖的瞬间里,我们渐渐明白,平凡的一生不代表碌碌无为;变得成熟也不意味着要丢掉初心。就算怀揣世上最伟大的梦想,也不妨碍我们得到一个普通人的快乐。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世界是苦的,但生活要有它该有的样子

当全世界遗忘你

她出身名门。

五岁学钢琴,六岁熟读《唐诗三百首》。

她演过莎翁剧的女主角,做过第一批自由恋爱的新女性。

出嫁时,汽车在上海的大街上排成一排,她戴着花冠,牵婚纱拖尾的花童就用了6个。

她的丈夫撒手西去,那时,她刚31岁,第三个孩子才出生。

再接着,她变得一无所有,靠给人洗衣服为生。

过去的娇小姐,有一天,竟能把十个指甲全部洗得脱落,她的过去和现在仿佛两重天。

即便如此,每一天临睡前,她都会用装满热水的大茶缸熨烫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所以她的孩子们即使穿得破旧,却总比同龄人要干净平整。

在特殊的年代,她的大儿子已经停学,每日和同学们满世界跑,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只有她,会要求儿子活动结束,送女同学回家,她说:“男人要做绅士。”

她固执地认为,人必须每天都吃水果。

没有钱买,她就去换,她给农民洗衣服,再接过从淤泥中连根拔起的藕。

多年以后,她的大儿子还是不能忘记每天饭桌上必有的一盘藕。

雪白的薄片,小心地码堆,在盘子中央摆出碎玉模样。

这一盘藕,让他无数次回头,屋外大杂院内,母亲正奋力搓洗衣服。

那时他不懂,他只是朦朦胧胧感觉到,即便做洗衣妇,他的母亲也和别人不同。

有一天我知道了这个故事,我面前的Z女士是她大儿子的朋友。

Z女士向我解释一个名词——名媛,举她为例。

成年后,我一直试图寻找美的标准,这一刻,顿悟。

女人身上最强大的是韧性,再泥泞也能生存。

女人身上最美的是矢志不渝做她坚信正确的事,哪怕全世界都被推翻,全世界都混乱,全世界都将其遗忘。

我们都无缘见到她,能想象的只有一盘雪白的藕。

一颗简单的心

她在超市门口卖糖炒栗子。

好几次,我经过,她都站在摊位里,忙碌地招呼顾客。

有一回,我买她的栗子,瞥见她靠在一旁的拐杖,我再看她的腿,这才发现,她有些残疾。

她的拐杖,靠着墙。拐杖头是皮革制的,里面鼓鼓囊囊,塞满了海绵。我见过许多类似的拐杖,只不过她的不同,她的拐杖头上蒙着一个布套。

“也许是夏天汗多,包着布,就能经常拆下来换洗?”她殷勤地给我装栗子,而我正琢磨她的拐杖。

几天后,我在公交车站碰到她,她撑着拐杖。

她穿一件水红色的衬衫,领子处垂下两根飘带,在胸前打成一个蝴蝶结。

我看着她,总觉得她有哪里很特别,我再仔仔细细打量她,这才发现,她拐杖头上的布套也是水红色的。

今天,我去超市,特地经过她的摊位,她的拐杖仍靠在一旁。

今天,她穿一件豆沙色的上衣;今天,她拐杖头上的布套是豆沙色。

她正给一个顾客称斤两,脸冲着我微笑,有人对她说:“大姐,给我半斤糖炒栗子。”她“哎”了一声,嘴上答应着,手也没停,从电子秤上拿下装满栗子的纸袋递给前一个顾客,收钱、找钱,动作流畅。

我说:“我也来半斤吧。”

我于灯下,捻着一粒冷却的栗子,又想起她的拐杖。

现在这个时间,她快睡了吧。

睡之前,也许她要做个面膜,也许只是拿吃剩的黄瓜擦擦脸,她会准备好明天摆摊要带的东西,明天要穿的衣服,相同颜色的布套,明早起来就要给拐杖套上。

当她躺下来,安心入睡,她精心导演并亲自出演的一天已经落下帷幕,而明天,她还会一丝不苟于每个细节,用她认为美的方式,她有好多美的秘密,那拐杖也不过是其中之一。

这些秘密,让她雀跃,明天又是值得期待的一天。

费劲人生

小丘有些不平,对于他的人生。

比如求学,他经历的失败总比别人多一倍,高考考了两次,考研考了两次,四六级亦如是。

工作也不算顺利,小丘当过两年老师,虽说转型成功做了编辑,但之前的工作经验全浪费了。最近去应聘,面试小丘的人不过比他早入行3年。哎呀呀,小丘后悔不迭,要是当年高考没复读,毕业后没去干别的,他现在不也是业内资深人士了?

还有感情。一而再,再而三,小丘甩过别人,也被别人甩过;此刻婚姻美满,前尘往事却也让他嗟叹——为什么爱的路,不对,人生的路千万里,他总比别人多费劲?

辗转难眠,小丘爬起来更新空间,痛诉“费劲”。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二天,一上线,小丘就发现他的各路朋友回帖、悄悄话,或是在QQ上和他倾诉。

A友说:“我已经习惯交N次考试费了,总比别人费点劲。”A在小丘眼里是精密考试机器,且不论托福、GRE和博士学位,单拿出“国际精算师”的头衔来就能把人唬得一愣一愣。

B友是业内前辈,十余年从业经验。“我曾做了整整5年校对,才有机会策划选题……那5年真是浪费!”

C友是师妹,“保研没保上是我最大的创伤……为什么别人都行?我却要费劲去考?”可她早硕士毕业,工作都好几年了。

D友说:“别的同学孩子都上幼儿园了,我老婆就是不想生,人生到这儿卡壳了……真费劲!”

E友说:“你好歹总能重来,我谈一次恋爱就结婚,做一份工作7年还没找到任何乐趣,巴不得有‘费劲’的勇气……”

在银行工作的F友还算积极,倾诉完他那点小委屈,不忘激励自己:“真正的牛人费的精力更多,比如本行大老板……”

小丘有点应接不暇,他只想倒苦水,没想到,倒成了苦缸——装满各路朋友工作、生活的苦水,好家伙!他们的烦恼一点不比小丘少,可之前小丘以为他们都比自己顺风顺水。

G友总结了小丘的总结能力,“也许你是比别人费点劲,不过也可能是比别人善总结。”

小丘还在手忙脚乱地敲键盘,这一刻他对H友说:

“也许我们摆在人前的都是费劲后的结果,个中甘苦只有自己明白;然后我们再去羡慕别人的结果,自怜自己的甘苦,觉得天下我最不幸。”

“其实,人生路上千万里,谁又比谁少费劲?”

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预知

一位同学,毕业季,找工作。

有意向的公司好几家,其中一家开出的条件最优厚,比如,解决户口、底薪就抵得上别家单位的合计收入,更重要的是,还分房子、配车,但这一切都是有条件的,合约上写明,“要为公司服务二十年”。

同学再三考虑后,放弃了这一机会,很快,前一轮被淘汰的某人取代了他,众人都为同学惋惜,他却不以为意。过了些日子,取代他的人在博客上写道:上当了,这家公司是骗子。“遭遇种种骗局后,想走,竟被罚了20年的违约金”。

众人又回过头赞同学聪明,同学一脸愕然,他坦言,当初放弃机会,并不是有识破骗局的能力,而是“想到二十年啊,在一个地方,从事一份工作,现在起就预知了四分之一的生命如何度过”,他怕极了,甚于怕低得多的待遇。

一位女友与同学有相似的心路。

一度,她在家乡最好的中学教书。一日,学校给一名特级教师开教学研讨会,那教师退休返聘已好些年,此刻,白发苍苍地坐在报告席前。

女友口渴,绕到饮水机旁倒了杯水,刚饮一口,突然发现校长站在她身边。“小杨啊”,校长指着台上的特级教师,鼓励她,“好好干,四十年后,你也能开这样的大会。”女友一口水喷了出去。

女友后来离开家乡、离开旧职,她解释:她不排斥做个好老师,但校长的话让她绝望,绝望于“一眼看到四十年后”,绝望于“四十年里的每一天怎么过,如今就历历在目”——我认识她时,她已转了三次行,走过N个城市,以追求新鲜的生活方式在朋友圈闻名,“我今年不想明年的事。”她常说。

我在电视访谈中,看到一位名人谈起当年为何辞职去创业。

作为山沟里考出来的大学生,在省会城市有份公职,每月有稳定而不菲的收入,这让年轻的他心生满足。但,办公室来了新人,新人对分给她的旧桌椅表示不满,“不过是套桌椅罢了,何必认真。”他劝道,“可我也许要用一辈子呢,怎能马虎?”新人反驳。

“一辈子?”名人在访谈中,强调了下,新人的话让他感到恐惧。是啊,一间办公室、一套桌椅、窗前的风景以及工作的内容正如新人所言,对于他这样的机关工作者,有可能一辈子不变。

可一辈子多长啊,于是,这恐惧笼罩他、提点他,没过多久,他走了,过了许久,他打下一片自己的江山,成了名人。他谈到这儿,人们才知道,呵,大变化竟源于一句话。

我总想,那些朝朝暮暮重复着生活节奏和内容的人。

你不知不觉、顺其自然,日子匆匆过,二十年、四十年、一辈子,回首时未必有遗憾。

但反过来呢?当你因某种契机,或是一句话,或是一份有时间期限的合约,或是你根据现实做出的合理推断,你清晰地看到二十年、四十年、一辈子的每一天,你便不免有些触动,选择、转变或放弃些东西。

原来,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预知,比变化更让人不安的是一成不变。

怎样做才不算虚度

20年前,弓自师大毕业。

他不想当老师,交了数百元给学校,赎了身,也失了业。工作不好找,几经辗转,他来到某酒店。实习期,经理安排他当半年门童,此后,开门、关门、拿行李,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客人们对弓并不友好,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他第一次经历这种生活。冬天,弓裹紧大衣站在酒店门口。他频繁地拉车门,薄薄的白手套根本挡不住严寒。

大厅里,《献给爱丽丝》的温柔乐声传来,灯光明亮,富丽堂皇,与眼前的雪,身上的大衣形成鲜明对比。弓过去只知道不想做什么,“不听父母的”、“不当老师”,就像现在“不想当门童”,但“想做什么”?他被自己问住了。

终日无所建树,白白浪费时间,弓这样总结他的门童生涯。其实不做门童,他的前20几年也大多如此,只是这一刻更为凸显。那以后呢?实习期满,在酒店,或在别的地方,“我想做什么?”“怎样做才不算虚度?”

我认识弓时,他已功成名就。

他谈到第一份工作,酒店、门童。他说,直至今天,听到《献给爱丽丝》,还会有感触,“就像站在酒店门口,有个声音在说,‘你浪费的时间太多了’,‘快去做事’。”

“可到处都是《献给爱丽丝》啊!”

他点点头,一度,久居国外的他刚回国,拨打朋友的手机,默认铃声是《献给爱丽丝》;发传真,传真铃声也是《献给爱丽丝》;“我简直‘崩溃’,根本没法偷懒,时时刻刻被提醒──快去做事。”

我看着他。

我知道他的第一本书是在工作间隙挤出时间一点点完成的;我知道他身兼数职,是作家、工程师、策划人,还是某民间公益组织的发起者。人们谈论他的成就,谈论他多姿多彩的生活,令人咂舌的“精力”和运气。原来这一切,不过是无处不在,无形的鞭子《献给爱丽丝》使然。

这时,弓的手机响了,铃声是《献给爱丽丝》。

稍顷,他结束通话,对我说,他要去做事了。我们就此告别,突然,我想起一个问题,“你的手机铃声也是默认的?”他笑笑,他的回答令我如被棒喝──“不是,我喜欢《献给爱丽丝》”。

我要去北京听摇滚

大学毕业后,我有过一段短暂的教师经历。

那是一家私立中学,朝七晚七工作制,中午休息一小时,也仅有这一小时,学校的大门是敞开的,学生和老师能出去“放放风”。

我总沿着学校东边的街道一直走,走到略繁华的地区,在一家名为“扬州人”的饭馆前停下脚步。

“扬州人”以经营鸭血粉丝为主,兼卖各种小吃,我的菜单是固定的,“一份鸭血粉丝,不要鸭肝,两个鸭油烧饼”。

那段时间,我的心情总是不好。

似乎在离开校园的刹那,我才意识到校园生活的可贵,虽说工作也在校园,但此校园非彼校园,我想回去读书,想重新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

但这是奢望。

学校管理很严,工作任务又重,我几乎没有时间看书;我本科毕业的学校名不见经传,报考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没有任何把握。

于是,每天,我都在自我斗争:肯定自己、否定自己,希望、绝望……伴随着自我斗争的是争分夺秒:在上班路上看专业书,在课与课的夹缝中做一篇英语阅读理解;办公室里,常人声鼎沸,我却心静如水,脑海中只有一个声音:我要飞出去,飞出去。

所以,我格外珍惜每天的鸭血粉丝时间。

这一刻,我远离人群,有瞬间的放空。

等待服务员上菜的时间里,我总要发一阵呆,后来形成习惯——每天问自己一遍:你想要什么,如何得到想要的,现在应该怎么做?

鸭血粉丝来了。

我在滚热的汤汁中,放几滴醋,再拌上些辣椒酱,然后用筷子夹成块的鸭血,缠绕着绵长的粉丝,一齐送入口中。那强烈的味觉刺激我至今难忘,更难忘的是,临近考试的某天,因长期睡眠不足,精神逐渐崩溃,我放下筷子,对自己说:再熬一段时间,你就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届时,你会怀念在小吃店里吃一碗鸭血粉丝,回去发奋时的情景。

一去近十年。

一日,我和设计师小齐商量一本新书的封面。

小齐是业内知名人物,过去的几年里,他横扫各大图书节的装帧设计奖项。

这天,小齐一反常态,没那么耐心,当我还在犹豫封面的宣传语时,他敲字道,主意拿好没?我还要赶去看许巍演唱会。

呵,小齐的MSN头像是朵蓝莲花,再看他的签名“我在北京听摇滚”。

话题离开封面,转向许巍、摇滚,又转向小齐的“幽暗岁月”。

原来,小齐的本行不是设计,许多年前,他在长沙的一所中专学环境工程,毕业后分配至当地环保局工作。“每天我接听电话、写材料、打打杂,当时我才十几岁,我问自己,这辈子难道就这么着了?”

他拾起画笔——曾经的爱好,又拜师学艺,后来干脆辞去公职,加盟一家室内设计公司,越做越觉得专业知识的贫乏,他在附近的高考复读班报名,他比同学们都大,以至于几乎每个人都问过他:“你这是第几次高考?”

“那时,压力很大,却很快乐,因为每天都接近目标多一点。骑着自行车回家,我最喜欢下坡那段,风呼呼地在耳边吹着,心跟着飞扬起来。”

一天,小齐在电视里听见《蓝莲花》,许巍一开口,他就被震住,那一刻,他的目标有了艺术化的象征,“我要考到北京、做设计,终有一天,我要在北京听摇滚、听许巍”。

之后的事儿大家都能猜得到。

无论是求学,还是之后的求职,只要许巍的歌声响起,小齐就如同打了一剂强心针,时至今日,“每次听到许巍,我就仿佛被提醒,你得到了想要的生活,那么珍惜吧,继续努力吧”。

小齐下线了,他去他的北京听摇滚。

不知为何,我想起若干年前“扬州人”饭馆里那碗鸭血粉丝。

事实上,一度,每个中午,我都会默念一遍“再熬一段时间,你就会……届时……”,我埋着头,夹一筷子鸭血粉丝时,总觉得前方有西窗等着我,而我已身在西窗前,怀念着正在发生的努力和经历。

现在,无疑那时希冀的西窗也已成过去。

小齐说得对,我也经常被提醒,只要餐桌上有一盘鸭血或一份粉丝。

人总要兜兜转转才能找到真实、正确的人生目标吧。

为实现那些目标,我们常需要自我激励,我们用一些象征物作心理暗示,暗示自己一定能挺过去,一定能到达彼岸;等真的挺过去,站在彼岸,这暗示的影响力仍在,鸭血粉丝也好,北京、摇滚也罢,我们曾在它们身上汲取力量,再一次遇见时,又情不自禁地向过去的奋斗和梦想致敬,而奋斗也是有惯性的。

写信是独处的一种方式

小叔高考落榜后,从县城来到合肥,在一家工厂上班。

每周总有那么几天,他来我家吃晚饭,有时离开饭尚有一段时间,他便伏在书桌上——写信。

信总是写给那几个人。据说他们有“四兄弟”,皆来自高中同一个班,为拜把子,曾正式杀过一只公鸡。小叔年纪最长,排老大,于是,剩下三位的难和烦纷纷找他疏导、解决。

可那时的小叔自顾尚且不暇,我曾偷看过他的信,“届时”“有朝一日”“等我们……”频繁出现在文字间,与其说他鼓励众兄弟,不如说,他在鼓励自己。

赵老二在扬州上大一、张老三在珠海打工、孙老四选择复读……同龄的年轻人在不同机缘和选择下从此分道扬镳,他们的交集仅限于信,每个人都在与另外三个人通信。

小叔写信时,背微驼,伏着,在我眼中,少白头越发明显。

我总是想,平日几乎不说话,一开口脸憋得通红的他哪有那么多事儿可写?果然,一日,我发现他并没写信,只是在一叠废增值税表的背面抄着《罗兰小语》,“不写信了?”我问,“练好字,信才写得好看!”

许多年后,我才意识到,写信之于小叔是释放,是梳理,更是一项审美活动。

彼时,我已在大学,我最好的朋友王娟每逢大课必写信。

她总是展开信纸,在第一行写一个“郜”字,打冒号——“郜”是她远在蚌埠、另一个闺蜜的姓。

开头千篇一律,有区别的不过是“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或“古代汉语课堂”,接着,交代近况,看了什么书、电影,有什么新鲜想法。

沙沙沙。

大课将尽,她把头拔出来,那一瞬间的神情,如孙悟空的精魂刚归位肉身,于四周有片刻的疏离。

我总有些妒忌——

作为最好的朋友,她有什么不能跟我说,非得给别人写信?

好几次,她给我看信,我又问,跟我说过一遍的事为什么还要告诉别人?

我写在纸条上,推给她,少顷,她推回来,“给郜写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借此排空自己”。

“想象一个理想的读者——你最信任、令你最放松的人坐在面前,你说给TA听。”写作课上,老师道,我忽然想起王娟每每写下“郜”,打上冒号时一脸的平静。

让你写信写到习惯的人,想来也是人生之理想的读者吧?

很快,我也找到了理想的读者。

在自习室、图书馆、循环播放广告歌曲的西式快餐店,我拔掉笔帽,铺开信纸,固定一个称呼,报告一切。

又在细节上做功夫——

在小卖部翻检、挑选印着不同图案的信纸,将邮票倒贴在信封右上角,学着把信叠成心形、蝴蝶形……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一如当年,小叔放下笔,总有些错愕,“啊,开饭了?”

寄出的信无法计算,至毕业,我将收到的信塞满一个枕套,打包进行李。

前几天,一位女友提及她写的一封信。

写给她已分手、仍留情的前男友,“写到第二页,泪水打湿了信纸”,我关心那位男士的反应,女友的焦点却在她写信时的纠结。

“好多年没写信了”,女友说,“提笔时,竟不知该如何称呼,只在写完后,填上他的名字。”

是啊,好多年没写信了。

我看着她,想象一灯如豆,提笔泪流的情状——她在其中获得的伤痛多还是快乐多,写完信,是更纠结还是更趋于平静?

“他也许会感动”,女友终于提到对方可能的反应,“但这已与我无关,信写完,我这里已画上句号。”

我们写过的信也大多如此吧。

我们借之排空、厘清,堆积在胸口大团的情绪随文字潺潺流出,写完的刹那即为上一个自己画上句号。我们在理想的读者面前说、笑、哭、闹,以笔一对一,是交流方式,更是一种独处方式。

物是人非,知交零落,但消磨过、享受过的美好时光真实存在,于纸端,我曾拥有一个静谧的世界。

被偷走的人生

一场面试,我和同学乔偶遇,听说了她的经历。

我们高中同班,高考时,乔因数分之差与大学绝缘。接下来两年,她就读于本市最著名中学的复读班,一考再考,终于在第三次冲击时,过了本科线十多分。

令人遗憾的是,填报志愿时,乔出了些差错。

领到录取通知书,她大吃一惊,却已无力挽回——她被省内一所师范专科院校录取,虽然是她喜欢的英语专业,但本科分数上了大专,她心有不甘,“是一路哭着去上学的”。

那天的面试,乔发挥得不好。

自我介绍罢,招聘方提问,为何简历中没有专业四级证书的复印件?

她吞吐着,略带羞惭,“没过。”招聘的主考官眉毛一扬,扬得是个应聘者都会感到挫败。

十五分钟的试讲,乔紧张得口误了几次。

说到一个知识点,她先陈述,过了几秒,又推翻之前的说法。

不用等最后结果,看主考官的表情,乔就知道这次应聘没戏,但她说:“全都是本科生,我一个大专生,本来也不抱什么希望。”

未待全场招聘完,她便走了,“都怪那年……如果不是……”我和周围好几个旁听她遭遇的人目送她,并由衷地为她曾错失的感到惋惜。

辗转,我从别人那里得知她的消息。

原来,“一路哭着去上学”后,乔用了很长时间才恢复平静,确切地说,从未平静。

一开始,在师专,她因是第一名进校而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zyzl/9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守正与创新如意宴川菜的24味型为川菜
  • 下一篇文章: 双十一买买买撑起了造纸行业的一片天
  • 最新文章
    1. 双十一买买买撑起了造纸行业的一
    2.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真正的平
    3. 守正与创新如意宴川菜的24味型为
    4. 录取通知书收到没你最赞哪款澎湃
    5. 平头塞的倔强BGVPDX5平头塞及T
    6. 文化书法的精神魅力王岳川教授访
    7. 是真的只要19元,就能写信寄给中国
    8. 男星离婚10天无缝接轨新歌晒钻戒
    9. 网信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10. 觉醒年代热播带火系列文创产品曲
    今日推荐
    1. 10年胆囊息肉,4个月缩小一大半绝
    2. 兖州,你不可不知的20个真相
    3. 大润发兖州店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
    4. 海鸥青年团北京载誉归来
    5. 茶知识常喝茉莉花茶的6大好处
    6. 手游业务重组失败北纬通信的转型
    热点关注
    1. 10年胆囊息肉,4个月缩小一大半绝
    2. 兖州,你不可不知的20个真相
    3. 大润发兖州店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
    4. 海鸥青年团北京载誉归来
    5. 茶知识常喝茉莉花茶的6大好处
    6. 手游业务重组失败北纬通信的转型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