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闵晓萍
在通信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已不可能回到慢悠悠的书信时代了,但我却很怀念那些书信往来的日子。
我写信始于初中,当时父亲在外地工作,几个月才回家一次,我和父亲沟通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
那时对写信有些痴迷,上课时,把课本盖在漂亮的信纸上,装着很认真听课的样子,心里却在偷偷想着要给父亲写什么。遇上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
写好信,装进信封,贴上八分钱的邮票,投进墨绿色的邮筒,幸福的期盼与漫长的等待就开始了。
我记得,那时父亲喜欢用方格纸给我写信,每一个字都像字帖上的一样工整好看,读着父亲的信,心里柔柔的,阵阵暖流遍布全身。
那时我就读于一所农村学校,几乎所有同学的父母都在家务农,他们无须以鸿雁传书的方式与父母交流,当然也体会不到盼信的焦灼和读信的喜悦。偶尔,我也会把信拿出来在同学们面前炫耀,同学们眼巴巴地望着我,估计内心充满了羡慕嫉妒恨吧。
直到上高中,我和父亲还书信不断。上了大学,远离家人和朋友,尤其到了周末,傻傻地待在宿舍,除了睡觉也不知做什么。
最有趣的就是写信给好朋友,很八卦地说某男生追求某个女生了,某个男生给我写字条了,不厌烦地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很多时候也憧憬着未来……
那个时候总是有很多的情绪要抒发。写着写着,要么就会心一笑,要么就黯然神伤、泪流满面。
当时差不多每天都会去学校大门口的收发室看看,总感觉会有朋友和家人的佳音。如果某一天一下子收到了几封信,浑身就像沐浴在冬日的阳光里,从头到脚都是暖暖的,惬意极了。
后来,电话、邮件慢慢普及,使通信更为方便快捷,书信往来就越见稀少。浸透在纸笔间或喜悦,或惆怅的点滴情感,在电话里凭借三言两语总是难以传递,书信带来的那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日渐遥远……
现在,偶尔也能收到一些信件,几乎都是冷冰冰的印刷体,面对那没有情感没有体温千篇一律的字体,有时看看标题就随手丢弃。
唐朝的宋之问有《渡汉江》一诗,诗云:“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现在,通讯发达了,“岭外音书断”的情形不会再有了,但“近乡情更怯”的情感体验也随之消失。那种辗转反侧,翘首以盼的心境因便捷的通讯而支离破碎消失殆尽。
时间的匆忙,带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甚至还来不及去细细感受和品味。“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每念及此,心中不免有些黯然。这一切宛如老电影,具有沧桑岁月的年代感,彼此不离不弃的怀旧。
古老的信封就像命运之手的绳子,将我们拴在了两端,中间充满了思念、等待与牵挂。虔诚的等待,只为了那一份亲人关爱的眷恋。一季年华,几度夕阳,一纸文字,一念缱绻深情,散发出淡淡、恒久的幽香。如今有温度的信封已成为历史,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那种美丽,难免有所遗憾,但这一切可以美好保留心中,将思绪变成一个字一段话装进信封,通过邮局,飞向思念牵挂的远方……
(感谢摄影师和出镜模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zyzl/9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