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信封介绍| 信封发展| 信封优势| 信封市场| 信封前景| 信封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 信封 >> 信封介绍 >> 正文 >> 正文

张元济孙女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大使,91岁

来源:信封 时间:2023-1-24
        

91岁的张珑,独自居住在北京的“6号楼”里。

相较于上海的两栋花园式老宅,这套35年前分配的三居室面积小了些,却能够拥抱满屋的阳光。正是在这里,她完成了《水流云在——张元济孙女的自述》一书的增订工作,并于近日出版。

张珑说,自己是“小人物”,过了十分平淡的一生。但屋里每一幅字、每一张画、每一尊像,都为她亲历的这个时代作了细腻的见证。看似琐事的平常,却比一般的大历史更亲切,也更耐人寻味。

「我们家宠归宠,教育归教育,规矩是规矩」

幼年时期,张珑跟随祖父张元济住在极司非而路40号。

这是一栋位于今天万航渡路上的三开间两层洋房,房前有一片大草地,屋后还有一个占地四亩的花园。

在张珑的记忆中,老宅没有什么豪华装修,但在大客厅、小客厅、小书房、楼梯厅,在楼上祖父的工作室、卧室里,书是无所不在的。

除了书,还有一样有趣的东西——装在墙壁上的电话。听筒可以取下来,电话却牢牢固定在高处。张珑唯一一次“打电话”,是在母亲的帮助下佯装和远在美国纽约的父亲通话。她对着话筒问:“爸爸,你那里花园里有纸屑飘下来吗?”

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商务印书馆总厂遭到轰炸,东方图书馆也被焚毁。众多善本书籍化为灰屑,乘着北风飘往空中,有一些落到了极司非而路40号的花园里。

上观新闻:在极司非而路40号,您住了多久?

张珑:十岁之前,我都生活在这栋宅子里。它建于年,是祖父用在商务印书馆辛勤工作的积蓄买下的地,然后请一家英国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房屋,屋后花园是年添置的。

极司非而路40号大门。

那是一所非常大的房子,但里面没有什么豪华装修。一层西侧的大客厅是祖父会客的地方,我记得在那里见过蔡元培和他的夫人,还有陈叔通、李拔可、高梦旦、沈钧儒、王云五等。我称他们为太老伯。蔡元培夫人曾是我父亲的老师,所以我称她为太先生。

那个时候,客人来家里了,我们都要正式问好,不能两眼看看就走。客人离开的时候,祖父通常会送到门口;有时候不方便,小辈就得代劳。这种对礼数、规矩的讲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极司非而路40号内景。

上观新闻:听上去在老宅的生活还挺严肃的?

张珑:其实并不。老宅的前面是一片大草地,草地的南面近围墙是一条长长的花廊。记忆里,我多半在前面的草地上玩。由于自幼多病,弟弟张人凤又小了12岁,所以幼时的我生活在全家人的精心呵护之中,童年是幸福的。

不过,我似乎从小就有一种怕时光流逝而自己什么也没有做的忧思。这主要来源于祖父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自我有记忆起,总是看见祖父在忙碌地工作,或伏案写作,或看书,或会见客人,或出门办事,从未见他闲着。

年的张珑居家照。

上观新闻:爷爷对您应该是特别呵护吧?

张珑:祖父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人,但生活上还是很疼我的。

记得以前芒果是稀有之物,一般市场上买不到。偶尔有人从南方带过来,他一定分半个给我吃。

这种宠爱跟溺爱是不一样的。有一次,祖父看见我嘴里有东西,便问我吃什么,我说吃糖,他没说什么。过了一会儿,我又含上一颗糖,他就说不能再吃了。

现在的一些老人总是很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但我们家里是宠归宠,教育归教育,规矩是规矩。比方说,早晨起来,必定要到他屋里头去请安,问候“爷爷好,爷爷早”。

还有吃饭。家里的饭菜并不讲究,都是些普通家常菜。从前,祖母喜欢喝一小口黄酒。除此之外,家里的人都烟酒不沾。但是,全家人一起吃饭是有规矩的——长辈没有坐下来,晚辈不可以动筷子。祖父不喜欢大声喧闹,更不愿看到桌上被弄得杯盘狼藉。凡是鸡骨鱼骨,都放在各人的盆子里,如不慎把汤、菜汁洒在桌上,就赶紧擦掉。在祖父的带领下,我们都养成了较好的用餐习惯。

上观新闻:对待外人,他又是怎样的?

张珑:工作上,祖父是一个“急性子”,今天的事情今天必须办完。有人拖拖拉拉,他是要生气的。

但工作之余,祖父对家里的仆人或者其他人,都是以礼相待的,从不盛气凌人。中风卧床十年期间,帮忙照顾他的年轻人是从老家乡下找来的,没有上过学,祖父会安排他们去上夜校;身体好些了,还会主动教他们读书识字。

从前家里有一个佣人,我们管她叫潘妈。她有个儿子叫阿根,长大后来到上海,想找些事做。祖父就把他介绍到商务印书馆,一开始是做小工,后来逐渐受到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一天,阿根突然来到家里,对祖父磕了个头,说他的妈妈以后要靠我们照顾了。原来,他准备去参加新四军。后来,阿根成了新华书店的领导。他对我们家一直很有感情。

「祖父是乐于拥抱新潮流、接受新事物的」

年早春,张元济一家迁居至霞飞路、善钟路路口的上方花园。

昔日的霞飞路,今天的淮海中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许多极具特色的商店。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家白俄商人开的商店,橱窗里有非同一般的猫,有的在顽皮玩耍,有的在晒太阳,还有一只猫,浅灰色的皮毛、金银眼,煞是可爱。

在霞飞路上,也有不少西餐厅、西饼店,有一家的花生糖又油又酥。张珑说,历经几十年的风雨,这种独特的香味还可以在一些老字号里找到痕迹,但在当时,却很少飘荡在崇尚简朴的张家。

上观新闻:全面抗战爆发后,家里的生活是不是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张珑:确实,伴随时局变化,家里的生活变得拮据,决定售出极司非而路40号的老宅,转而租住上方花园24号。

上方花园24号外景。

祖父一向崇尚俭朴,经常教育我们要反对奢侈浪费。所以,不管搬到哪里,勤俭持家之风一直贯穿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

举一个例子:我们家里绳子、纸片都是不允许浪费的。祖父的书桌里有一个抽屉专门用来放绳子,凡是有包装物品用过的绳子都会绕起来放入抽屉以便重复利用;大小纸片也都收起来,用以写便条、记事等。

祖父广交四方人士,每天都能收到大量信件。他总会把信封积累起来,过一段时间就让家人做一次“翻转信封”——先把信封拆开,再翻过来叠平,用浆糊黏贴,然后用书或其他重物压上,待浆糊干后即可重复使用。如今细想起来,祖父当年收到的信中不乏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来信,如梁启超、熊希龄、傅增湘等。

上观新闻: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元济先生总是一袭长衫、一双布鞋,嗜古籍如命,是一位典型的旧学家,但他又自称“生平宗旨以喜新厌旧为事”。新与旧、中与西,在他身上是怎么体现的?

张珑:祖父的卧室里有许多摆设,多半是他去国外考察时带回来的。记得壁炉前有一张小桌子,上面放有地球仪。那是一个饭碗大的地球,可以转动。我每次走过旁边,都要把它转动几下。

祖父在家里宴请客人的时候,往往喜欢用西餐款待。商务印书馆请客或过年时宴请股东,常常会安排在福州路上的一品香、东亚饭店等举行,那些都是当年吃西餐的地方。

祖父自己的用餐方式也是西式的,所用餐具很特别:中间放一只西式大汤盆,左右两边放筷子、刀、叉、匙,还有餐巾。比较大的食物,如猪排,他绝对不会拿起一整块来啃着吃,而总是用刀叉切成小块后食用。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祖父是乐于拥抱新潮流、接受新事物的。他不但“富于新思想”,而且“能实践新道德”。

上观新闻:你们也是在上方花园24号迎来了上海解放?

张珑:上海是年5月解放的,那时我正在读大学二年级。

战斗先是在外围进行,但在市内能够清晰地听见枪炮声。一天,我们弄堂里来了许多国民党的残兵败将,坐在地上,军衣破烂,军帽歪戴,神情潦倒。大家对这些败兵都很害怕,生怕他们肆意抢劫,故家家门户紧闭。

又过了些日子,上海市区解放了。那一夜,枪炮声彻夜不停。第二天出去,可以看见铁门上都有刺刀痕,但马路上特别安静,每个路口都有解放军战士站岗。那些战士都是年轻的小伙子,脸色红润,精神饱满,令人很有感触。

上海解放后,常有党和政府的领导来我们家。之后,祖父一改几十年不涉足政治的惯例,欣然参加了多项政治活动和重要会议,为上海解放初期的稳定秩序、恢复经济献计献策。

年9月6日,从上方花园24号出发,祖父赴北京参加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在出席新政协会议的代表和特邀代表中,祖父的年龄最长,他也是大会推举的89名主席团成员之一。这是我们家最大的光荣。

年拍摄的全家福。前排:祖父张元济;后排左起:张珑,父亲张树年,母亲葛昌琳,弟弟张人凤。

年8月,祖父安详地离开了我们。他在自挽联中这样写道:“好副臭皮囊,为你忙着过九十年,而今可要交卸了;这般新世界,纵我活不到一百岁,及身已见太平来。”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为人之道」

除了世代书香的熏陶以及长辈的言传身教之外,张珑的个人成长亦得益于近代教育的滋养与规训。

在中西女中的那几年,是张珑度过的“最幸福的时光”。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令她受益匪浅:

一个是每周五全校师生都聚集在大礼堂,观看一些班级表演的节目,可以是唱歌、弹琴,也可以是演出短剧。另一个是制作年刊《墨梯》。《墨梯》是从中西女中的英文校名音译而来的,寓意求知之阶梯。每个班在毕业时都要出这样一本年刊,内容包括中英文的小品文章、绘画、摄影作品等。

“兴趣教育”的背后,是更高标准的全面发展。当时,其他中学以60分为及格分数线,中西女中却把及格线定到了70分。经由师生的共同努力,张珑和全班同学都顺利地考上了大学。

上观新闻:中西女中的教学,不只是“好玩”吧?

张珑:那段时光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学习充满乐趣。而且,学校没有期中或期末考试,也不会因一次大考而定终身。平日的小测验、作文等都算分数,累计起来的平均分数就是这门课程一个学期的成绩。

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耽误正课的学习,而是在启发式教学下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

记得有个同学常把“染”字里的“九”字部分写成“丸”,多了一点。为此,国文老师特意在黑板上写下“染”字,并强调“染店里是不卖丸药的”。从此,班上再也没有人把这个字写错了。这可比写错一个字罚抄遍的惩罚要高明多了。

当然,诸如历史年代、地理名词和化学公式也是要牢记的,语文课上的范文及重要诗词、英语课上的文学名段也是要“死记硬背”的。这是学习的基础。

上观新闻:中西女中对英语应该也很重视?

张珑:是的,我们每个学期都要读一本英文原著小说,如《海蒂》《小妇人》《大卫·科波菲尔》《傲慢与偏见》《简·爱》《双城记》等,后面还读了莎士比亚的原著《威尼斯商人》《麦克白》和《王子复仇记》。莎翁著作中的一些名段,是要求背诵的。

语法是在讲解课文时一起讲的,没有专门的语法课或语法书。教授的方法是由老师挑重点的章节讲,其他部分都作为课外阅读。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对重点章节有确切的理解,也能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掌握小说全貌,不至于碎片化。

和现在通行的英文课本不同,中西女中的老师从不提供词汇表,所以我们就得学会查字典。许多词汇是在遇到很多遍后由陌生变熟悉、自然记住的,而不是死记硬背。

我一直认为,语言是有声音的。学语言要从两条途径入手,一个是眼睛,一个是耳朵。如果只用眼睛,只是单方面强调语法分析,像学习公式一样,是不够的。

届中西女中毕业生合照,后排中间女士为校长薛正。

上观新闻:这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素质教育。

张珑:素质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由点点滴滴具体要求积累起来而形成的。在中西女中,相关要求会落实到校园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比如,出门时,遇到另一个人也要出去或有人要进来,应礼让他人先行;咳嗽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嘴鼻;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合走动时,要踮起脚跟,更不可大声喧哗。

在卫生方面,学校也有严格要求。中西女中有专门负责打扫卫生的佣工,但每天早上起来打扫宿舍是我们学生必须做的。铺好被窝后,上面必须盖上一条白色的床罩;被单、床罩每周应当换洗一次。凡是不能放入五斗柜的物件,都应归入壁橱,且必须码放整齐。

每天我们去上课后,训育主任会逐间检查。发现有不整洁的屋子,学生是要“吃大菜”的。“吃大菜”就是被叫去批评一顿。这些细小要求的指导思想就是处处为他人着想,不可只想到自己的方便或好恶。

今天,不少孩子一踏入小学就开始“苦读”,既没有什么玩的时间,也没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甚至连生活能力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为人之道。但在争取高分的重压之下,它被挤到了较低的位置,这是不是应该反思?

「普通人也可以为长长的历史画卷提供丰富的色彩」

大学毕业后,张珑前往北京大学西语系执教。

初到北京,一个直观的感受是这座城市的古老。当时,故宫、北海、颐和园、天坛还没有修缮,长城更是罕有人踪。登城远望,但见幽幽天地之间无际的景色苍茫。那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更是让人顿感个人是多么渺小,又和历史是那么贴近。

在北京,张珑与李瑞骅相知相恋。一个学文,一个学工,一个是温和娴静的大家闺秀,一个是多才多艺的归国学子,琴瑟和鸣、珠联璧合,携手走过了55个春秋。

上观新闻:从上海到北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触?

张珑: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很有尊重知识、诚信高于金钱的古风,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次,我和朋友慕名进入一家店里选购布料。我挑了一段锦缎。付钱后,我又看上一段驼色的料子。正想买的时候,店主却道:“这段料子年头久一些,有点糟了。”说罢,在角上轻轻一撕,果然撕出一个小裂口。店主说,因为看我们两人都带着北大校徽,是大学老师,故而进此言。

上观新闻:后来您转入建筑行业工作,成为《中国建筑》英文版的创办人和主编,挑战是不是比想象中更大?

张珑:从教了20多年大学英语的人,一下子落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里,确实如同堕入雾中。

好在建筑施工是非常具体的,可以用肉眼去观察。于是,我抓住一切机会去工地学习调研,还壮起胆子爬上脚手架,看砖墙是如何垒起来、混凝土是如何搅拌的、模板是如何安装的、楼板是如何顶升上去的……其中的理论当然不能完全掌握,但表面的皮毛总还是可以略知一二。

印象最深的一个工作是编写中英文对照本《住房城市规划与建筑管理词汇》。

商务印书馆年正式出版《住房城市规划与建筑管理词汇》。

那时,中美之间恢复往来不久。中方专家提出的有些词汇,美方专家很难理解;美方专家提出的有些词汇,中方专家亦感到陌生。一词之微,往往要反复研商,才能让对方明白其中的准确含义。

为此,中美两国政府决定启动这个合作项目。第一步是双方各拟出一定数量的词汇,然后从中协商筛选。我们几个人接受任务时充满热情,但多少也有点天真,甚至有点傻气,一下子列出了多个词条。最后,双方经过反复协商和删选,把入选的词条定在0个左右。

编撰中英对照本词汇,并不仅仅是用两种文字对一些用词作出解释,还力图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认识中美两国的窗口。

比如,中国园林设计方面有一个词叫“借景”,是西方文化中没有的概念。“借景”的大意是指,一个园林之外有一个宝塔,远处还有一座山,就把这些景借到园林里来,丰富园林的层次。美方一听解释觉得有意思,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英文词可用,就按字面直译,并加上引号。

美国方面也有许多词汇,我们一开始不是很了解。比如高层建筑,多少层以上算高层,这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年,张珑在纽约与美国同行讨论工作。

上观新闻:您的先生李瑞骅是建筑领域的专家、新中国钢结构事业的奠基人。从他身上,又能学到什么?

张珑:瑞骅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多伦多大学土木系深造。年,他绕道美、欧、亚11个国家归国,随即投身建设新中国。

年,中央决定建造人民大会堂。其中,大会堂60米跨度的屋盖、16.5米的悬臂看台以及48米跨度、吨重的宴会厅钢结构桁架,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在当时的背景下,既要采用国产钢材和施工设备,又必须确保安全、效率与质量,还不允许有浪费,对瑞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他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按时完成了任务。?

年,张珑与李瑞骅在北京西山碧云寺游览。

我们两人都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虽然成长过程各有不同,但我们都是小石子,在风雨中被洗刷、被打磨,同时也被抚育、被滋养。

有时候我也想,有几个人能过不平凡的一生,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来呢?绝大多数人过的不都是平凡的一生吗?但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说是一部小小的历史。

正如千百万细小的水滴汇成了浩瀚的大海、千百万细小的沙粒组成了广袤的大地,普通人也可以为长长的历史画卷提供丰富的色彩。

我和瑞骅亲历了中国由弱变强、由彷徨迷惘走向充满自信的时代,能在这样一个伟大复兴的时代画卷中做一滴小水珠、一颗小沙粒,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张珑?年出生于上海,先后就读于上海中西女子中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曾任教于北大西语系,后任职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情报研究所,《中国建筑》英文版的创办人和主编,被誉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使者”。

    

栏目主编:龚丹韵

    

本文作者:夏斌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朱瓅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zlfy/9086.html

  • 上一篇文章: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揭秘成都七中万达优
  • 下一篇文章: 我的那个年代上学篇团泊洼的记忆
  • 最新文章
    1. 我的那个年代上学篇团泊洼的记忆
    2. 张元济孙女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大使
    3.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揭秘成都七
    4. 现代诗歌术语表后现代后结构精神
    5. 用英文教宝宝给圣诞老人写信买信
    6. 留学美国需要材料
    7. 考研复试期间你将经历这5件大事,
    8. 视频全集破译丹布朗密码可凡倾听
    9. 誓言无声我党隐蔽战线百年斗争秘
    10. 一个世如棋局时代的个人记忆澎湃
    今日推荐
    1. 脂肪瘤是怎么引起的
    2. 肚子痛胆囊息肉会癌变吗还能加入
    3. 谷芽的功效与作用消食和中,健脾开
    4. 女人喝茉莉花茶好吗夏天喝茉莉花
    5. 神秘大师50连胜横扫各国围棋高手
    6. 中国移动5G套餐曝光6月26日通信
    热点关注
    1. 脂肪瘤是怎么引起的
    2. 肚子痛胆囊息肉会癌变吗还能加入
    3. 谷芽的功效与作用消食和中,健脾开
    4. 女人喝茉莉花茶好吗夏天喝茉莉花
    5. 神秘大师50连胜横扫各国围棋高手
    6. 中国移动5G套餐曝光6月26日通信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