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中国药房》,,32(10)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黄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郝民琦1,2,3,王佳慧1,2,李晓玲1,2,李海龙2,4,吴玉泓1通讯作者
(1.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兰州;2.甘肃中医药大学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3.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方药挖掘与创新转化重点实验室,兰州;4.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临床多表现为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或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历代中医学家认为,该病的主要病因为内外之邪影响脾胃,使脾胃运化失司,而脾胃气虚是发病的根本。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的主要成分有黄芪多糖、黄芪甲苷Ⅳ以及黄酮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化合物等,在保护肠黏膜、抗炎、调节免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发现,黄芪纳米制剂在扶植UC模型大鼠肠道正常菌群生长、调节菌群失调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且其作用优于双歧杆菌活菌胶囊。赵先亮等研究发现,在UC患者天枢、大肠俞等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具有较好的疗效。由此可见,黄芪及其活性成分在治疗UC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网络药理学突破了“单药物、单靶点”的传统理念,借助拓扑学分析、生物信息技术分析可以更系统、整体地探究传统中药的潜在作用靶点,充分挖掘其分子作用机制,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黄芪治疗UC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机制,并将筛选出的核心靶基因与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以初步验证黄芪治疗UC的主要成分与靶点,进而为其治疗UC的相关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黄芪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基因收集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数据库(TCMSP,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zlfa/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