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院
脾胃肝胆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医师简介:
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消化病研究院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创立从“太极升降论”论治脾胃病,建立辨证辨病辨症辨相辨时一体化诊治脾胃病方法,首创“中药内服、中医外治与镜下治疗相结合的“消化三维+”治疗新模式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萎缩性性胃炎、癌前病变、肝硬化和消化心身疾病等疑难杂症。
出诊时间:星期二上午(方庄院区名医堂)
在此分享1例李军祥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案与治疗思路探讨
陈某,女,29岁,主因“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9年,加重1周”于-6-8门诊就诊。
现病史:患者年6月因饮酒后出现便血,当时自以为是痔疮,使用痔疮膏治疗后未见好转,后反复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于年8医院行电子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直乙结肠),后予美沙拉嗪等药治疗后,病情反复发作,症状时轻时重。
2月前患者自行停药,近1周因饮食不规律后出现便黏液脓血日4-5次,伴腹部疼痛,便后痛减,里急后重,无发热,未行肠镜检查,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1g,日3次,口服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前来我科就诊。
刻下症:便黏液脓血便,日4-5次,赤多白少,里急后重,便时腹痛,便后痛减,口干口苦,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睡眠欠佳,小腹怕冷,余无其他不适。
既往史:否认其他慢性病史,对青霉素过敏;
体格检查:T:36.7℃,P:78次/分,Bp:/70mmHg,R:18次/分,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睑结膜色淡,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部平软,肝脾区叩痛(-),未扪及包块,左下腹压痛,移动性浊音(-)。
辅助检查:WBC:4.0×10^9/L,Hb:g/L,大便常规:WBC:25~35/HP,RBC:35~40/HP,OB阳性,ESR:24mm/h,CRP:25mg/L,艰难梭菌谷氨酸脱氢酶抗原阴性,艰难梭菌毒素阴性,CMV-IgM抗体和CMV-IgG抗体阴性。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型活动期中度)。
中医四诊:面色苍白,体态自如,语声较低,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弱。
中医诊断:久痢
脾阳不足,湿热瘀阻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广泛结肠型活动期中度)
治则:温中健脾,清热化瘀,凉血止血
方药:
1、口服中药处方:
黄连6g炮姜10g陈皮10g炒白术15g炒白芍15g木香6g苦参15g青黛6g三七3g白芨15g地榆炭30g槐花炭30g大枣10g白头翁15g秦皮10g马齿苋15g徐长卿15g败酱草15g炙甘草6g14剂,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
2、中药灌肠方:
苦参15g青黛6g三七6g白芨15g地榆炭15g五倍子10g珍珠粉0.6g14剂,灌肠,日1剂
西药继续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每次1g,一日4次。
饮食禁忌:嘱禁食寒凉,辛辣刺激食物,禁食豆浆、奶制品,禁食海鲜。
2周后:患者便次逐渐减少,黏液脓血便明显减少。
4周后:大便次数减少为1-2次,黏液脓血消失,无腹痛里急后重,复查便常规:黄软便,WBC:0/HP,RBC:0/HP,潜血阴性;停用中药灌肠,继续守上方加减治疗。
4月后:复查肠镜提示:直肠粘膜充血,其未见异常;美沙拉嗪肠溶片改为1g,每日2次,中药处方如下:
黄连6g炮姜10g陈皮10g炒白术15g炒白芍15g木香6g苦参15g青黛6g三七3g白芨15g地榆炭15g薏苡仁15g茜草10g仙鹤草15g炙甘草6g14剂,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
按语:患者因平素饮食不规律,日久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湿郁化热,湿热内蕴,湿热与肠道气血相搏结,气血凝滞,化为脓血。故患者出现腹泻,下利黏液脓血便;肠道传导失司,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见腹痛,里急后重;脾胃虚弱,脾阳不足,温煦失职,表现为腹部冷痛;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弱为脾阳不足,湿热瘀阻之象,结合肠镜,四诊合参,辨病为“久痢”,辨证为:脾阳不足,湿热瘀阻之证,病位在肠,与脾胃关系密切。予李军祥教授经验方清肠温中方加减,方中黄连、青黛、白头翁、秦皮、马齿苋、败酱草清热化湿解毒;地榆炭、槐花炭、白芨清热止血;炮姜、炒白术温脾化湿;陈皮、木香、炒白芍、三七调气和血;炙甘草、大枣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健脾,清热化瘀止血之效。
撰文:丁庞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zlfa/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