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邮票发行之前,邮戳已经开始使用,包括大清国家邮政开办之初就有使用“已付信资”等邮资已付戳记代替邮票。邮资已付戳的作用等同邮票,只有一定级别邮局才有权使用,每一个戳记的启用都要申报、登记存档,早期更是需要在邮政内部的通令中全国通知使用,其手续与发行邮票无异。邮资已付戳免去邮票贴用之苦,省时省力省成本,确实是一个多赢的举措。但也容易产生弊端,跑、漏、瞒邮资的情况很难发现,而且普遍存在,对邮政收入及信誉大有影响。所以近代就取消了这种没有显示邮资的“邮资已付”戳,改为使用邮资机戳。“邮资已付”戳已成为历史,属不可再生资源。邮资已付戳在清代已经出现,但实物还是以新中国为主,因为一来使用更普遍,二来相对近代,留存下来的自然就比较常见。正因为常见,所以很多人忽略这个等同邮票的领域。收集和研究的人不多,但这正是慧眼识英者的良机。根据个人研究,这类戳记可分两类,即沿用民国的右读戳式,以及新中国刻制的左读戳式。而这两类又可以细分出很多种,以新中国左读戳为例,常见的又有四型,以下先介绍第一型:“国内邮资已付”通框戳式。这类戳式为六字八角形,日期栏通框,此种戳式上为“国内邮资已付”,下为地名、局名,表面大同小异,实际亦多有差异,如果收集多了,自然就能发现。以下三例为广东江门埠、武汉16、26支局使用戳式,可见完全不同。所以这是一个很值得去收集和挖掘的领域。第二型“国内邮资已付”不通框戳式。此种戳与第一型最大区别是日期栏有框,因呈“回”字形,故亦有人称之为“回”形邮资已付戳。同样,这类戳表面相似,实际上地名的表示方式各异,每个地方都有其特征,这些亦需要大量去收集和对比才能发现。以下展示四种不同地方戳式,可见均不相同,包括北京、天津、广州,第二型“国内邮资已付”戳比第一型要少见很多,但相对来说,还属多见品种。第三型:单行“国内邮资已付”通框戳式戳。这戳最大的特征就是上格文字不是两行,而是一行过,其它特征与一型相同,但同样有多种不同的细致区分。这种戳远比上面两型要少见,多了,就有一定的收集难度。以下为广州、上海、四川乐山的不同使用例,可见戳的尺寸亦差异较大,有特大的,亦有特小型的,相当有趣。第四型:单行“国内邮资已付”不通框戳式。这是最后要介绍给大家的第四型“国内邮资已付”戳。这戳最大区别是日期栏有框,因呈“回”字形,同样也有人称之为“回”形邮资已付戳。其它特征与第三型相同,但也有多种不同的细致区分。这种戳最为少见,相信要收集到十种不同都很有难度。实物所见,以少量双文字戳为主,但全国各地亦偶有使用,只是比较少见。以下为新疆、内蒙、太原等地的不同使用例,相当有趣。“国内邮资已付”戳品种丰富,如果收集和研究的话,个人建议可以按不同类型收集、按省收集。但须注意这类邮品的时间段,因为越后期越常见,如果70年代或之前的,相对就比较有难度,所以收集时亦可以分时段。以上举例的四种类型实物,基本都是50-70年代的,太后期的实在多如牛毛,收之不尽了!图文/麦国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lsj/9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