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国培
今天是建党99周年,亦是香港回归23周年纪念日,值得庆贺。
三水居西北江交汇之处,为珠三角之源,近年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让三水又获得“大湾区之源”的美誉。由于水道便利,三水人早早就出外打拼,其中较多移民到达香江,为香江的建设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而正是因为华侨众多,三水亦是著名的侨乡。从大量存世的故纸中,可以见证三水与香江的密切关系。如佛山地区历史上第一张照片,就是从香江而来的约翰.汤姆森年底拍摄于三水黄塘社滘村。
约翰.汤姆森对以三水黄塘社滘村为代表的中国美丽风景、中国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赞不绝口,在他的旅行笔记中把这段美好回忆详细记录,并在其后出版的专著中刊印出来,让三水在世界舞台上获得认识和盛誉。
岭南三大思想家之一的三水胡礼垣,就扎根香港,出版多本专著,把重要的革新思想向世人传播,开启民智。由于三水居西北江要冲,为历代从南方进出中国的必经之道。三水于年底开埠,并规定外国客轮可以直接进入三水,即香港-三水间开通直航,其后从香港-广州-三水-梧州的“西南号”等轮船开航,三水与世界无缝接轨。
年国家邮政开办,由于缺少办公场地,三水迟至年10月才开设邮局,为广东清代四个邮政总局之一,管辖权远达西江上游之广西,北江上游之韶州(韶关)。如图为法国巴黎年2月27日经香港3月28日寄三水3月29日明信片,收件人为三水代理税务司、邮政局长谭安,谭安亦是著名的集邮家,对三水地方及文化甚为热爱,故在三水寄出大量书信,而寄给他的书信亦大量保留下来。因此清代的三水封片大多与谭安有关,可以佐证三水历史及在三水的集邮风气。
有趣的是,本件没有广州中转戳,原因有二:1.直接从香港经轮船直封三水;2.经广州时没有盖中转戳。个人认为第一种的可能性更高。本件的三水落戳亦相当有特色,为英文月份字钉漏置,在存世的三水封片中,这种情况偶有出现,这个并不是孤例,但绝对罕见。
由于三水移民香港的人较多,所以三水寄香港的书信应有不少,但香港人多屋窄,很多时都会把没有用的旧书信丢弃,因此留下来的都是不多见。
附图是广东大日头年1月21日经西南1月21日寄香港北角亚细亚火油公司卢先生收的家书,贴了百城二版孙像20元改金圆50分一枚,正是当时的国内平信邮资。大日头村原名“大鬱(郁)头”,有卢、刘两姓。因村名笔画繁多,后改名大鹘头,只是笔画还是过多,邑人离乡后书写信件时非常不便,故化繁为简,取谐音简化为“大日头”,一直沿用至今,但附近邑人仍习惯称该村为“大郁头”。此封证明早在民国后期,大日头村已经设有邮政代办所,可见该村繁荣及有频繁通信的邮政需要。到了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侨汇成为三水人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邮政、银行联合开办侨汇服务,后来又统一由中资银行办理。
这是一件广东三水河口年7月17日寄香港交通银行的侨汇封,使用“中国人民银行三水县支行对外(华侨)服务部”公函寄出,本封在使用时把“华侨”加盖“对外”,可见证机构名称的变化。因业务量有限,三水华侨服务部的公函统一使用印有县城西南地址的官封,然后分发到各个镇使用,因此封上的地址是西南镇,但邮戳的地名则可以见到三水下辖各镇。本封贴有文革发行的文2“毛主席是世界人民心中的红太阳”8分邮票一枚,当时寄香港邮资按国内邮资计算,可见历代政府都视香港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过个人对这个封的销戳总是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尽管买进时代价不菲!值特殊纪念日,与大家分享故纸中的三水-香江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lsj/9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