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于作者团队,欢迎各科研团队投稿。
成都中医药大学高飞、傅舒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Arlene共同构建双靶乳铁蛋白载大黄酸纳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CarbohydratePolymers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常见结肠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全球发病率明显上升,呈现年轻化趋势,该病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中医药干预UC独具特色,中药大黄“清热利湿”之功,可针对UC“湿热蕴肠”基本病机发挥疗效,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大黄有效成分大黄酸能对UC上皮屏障受损和炎症稳态失衡进行调节,但口服靶向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制剂学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据此,成都中医药大学高飞、傅舒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Arlene采用乳铁蛋白、透明质酸和果胶等食源性纳米材料构建双靶纳米从上皮屏障受损和炎症两方面靶向治疗UC。文章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第一单位已经在线发表在JCR和中科院升级版工程技术类1区杂志CarbohydratePolymers上(IF=7.,最新即时影响因子9.0)(《Calciumpectinateandhyaluronicacidmodifiedlactoferrinnanoparticlesloadedrheinwithdual-targetingforulcerativecolitistreatment》),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科技菁英人才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资助。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达文献页面)。
成果介绍
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采用食源性纳米材料解决中药有效成分对UC病灶的靶向递送和治疗。大黄酸(Rhein,RH)具有促进结肠黏膜损伤修复和控制炎症双重活性,可分别针对结肠受损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作用。基于此,本课题采用食源性纳米材料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和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分别靶向识别结肠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并涂层果胶酸钙(CalciumPectate,CP)增强体系口服胃稳定性和结肠释放性能,包载RH以形成双靶向纳米粒(CP/HA/RH-NPs),该纳米平均粒径为.4nm,包封效率约95.08%。体外研究和体内分布分析表明,CP层使CP/HA/RH-NPs更加稳定,具有对抗胃肠道环境破坏,并通过肠道菌群作用将双靶向纳米粒(HA/RH-NPs)释放到结肠病变部位。细胞摄取评价证实HA/RH-NPs可特异性靶向并分别通过LF配体增强对结肠上皮细胞和HA配体对巨噬细胞的摄取速率,并在体内分布研究中呈现出良好的靶向作用。在UC小鼠体内抗UC实验中,CP/HA/RH-NPs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和加速结肠愈合和显著减轻炎症反应。重要的是,在UC治疗中,本研究创新性尝试将LF作为靶向纳米材料,并报道RH的抗炎和黏膜修复的双重活性作用。该纳米制剂的双重靶向作用能针对UC的肠道炎症和肠道损伤,有助于揭示大黄酸多靶点协同抗UC的作用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基于食品级纳米材料载药抗UC策略。
指导老师高飞,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研究员,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中药学博士,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科技菁英获得者,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学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该文第一作者罗锐锋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已以第一作者在JCR一区杂志FoodChemistry和CarbohydratePolymers上发表研究型学术论文两篇,综合影响因子13.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lsj/7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