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真的很感谢你们,我的宝宝能健康出院离不开你们精心的照料,医院,你们是全市妇女儿童最好的保障!”宝宝的家属拉着新生儿科护士长李红艳地手感激地说。8月9日,在桂林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和综合外科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精心呵护下,一名出生后6天突发新生儿坏死性结肠小肠炎、消化道造瘘的宝宝,终于在术后23天康复出院啦!
7月中旬,一名因患重症宫内感染性肺炎的宝宝住入桂林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科室医护人员即刻给宝宝上了呼吸机,进行了抗感染等治疗后,宝宝的肺炎有所好转,正当医护人员为宝宝病情有所好转开心的时候,另一个危机正悄悄降临。
“宝宝是在7月16日凌晨,突然出现的腹胀、排泄出黄色粘液血丝,我们为宝宝进行紧急腹片及完善检查后,怀疑其可能得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便立即进行了禁食、胃肠减压、加强抗感染等处理,但宝宝的腹胀未见好转。”新生儿科主任韦毅说到。
7月17日中午,新生儿科立即请桂林市妇幼保健院综合外科副主任陈熙前来会诊,通过复查腹部X光片发现,宝宝肠道已经严重感染并造成消化道穿孔,遂确诊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由于缺血、缺氧、感染等因素,引起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于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最常发生于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严重者可并发消化道穿孔,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死亡率高。需进行手术造瘘并清除感染坏死病灶,才可能挽救生命。
为了让宝宝得到及时的救治,且争取到最好的手术效果,韦毅和陈熙与宝宝家属积极沟通后,得到了他们的信任与配合,经过周密细致的术前准备,专家组决定为宝宝进行手术。
17日下午,宝宝被送进手术室。术中陈熙发现宝宝的降结肠有一个2cm长×1.5cm宽厘米的穿孔,腹腔感染严重。由于宝宝免疫力低下,对手术耐受力低,手术风险大,肠修补愈合比较困难,术后并发肠瘘可能性大,为了让宝宝的病情得到最好的控制,陈熙决定予以进行结肠造瘘术。1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宝宝送回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术后监护。
消化道造瘘术后最大的困难,就是造瘘口护理。造瘘口护理程序复杂,技术要求高,因为新生儿皮肤薄嫩,手术切除部分结肠后,宝宝排出的大便较稀并且含有消化酶,对造瘘口附近的手术切口皮肤刺激性很强,容易污染伤口,引起皮肤发红糜烂,导致切口反复感染,影响切口愈合,因此护理方面不但要细心观察造瘘处肠管血运情况,还要时刻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这是桂林市妇幼保健院首次为出生仅6的宝宝实施结肠造瘘术,同时也是新生儿科进行的第一例患儿造瘘口的护理,为避免造瘘造成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科室特意邀请了我院综合外科副主任护士李洁、专业造口护理师陆桂秀老师进行床边示范、指导造瘘口的护理及换药。”新生儿科护士长李红艳说,“这类护理必须非常细心,我们新生儿科护理团队为患儿护理造瘘口,从患儿排便处理、伤口清洁消毒到更换造瘘袋,每一个环节都不容马虎。”
造瘘口排出的大便非常恶臭,气味难闻,每次更换需要2名护医护人员协助,先清理大便,再用生理盐水冲洗造瘘口,接着用消毒剂消毒手术切口,喷撒造口粉,贴皮肤保护膜,再贴造瘘口可塑贴环,最后更换造瘘袋,一共7道工序,过程繁琐,每天需要重复一遍。
在韦毅的带领下,科室医护人员克服护理中的各种困难,经过23天的精心治疗护理,患儿造瘘口周围皮肤完好无损、手术切口恢复良好,宝宝体重长到4.4公斤,健康的出院了。
桂林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近年开展的新生儿外科手术术后护理,已成功为先天性食道闭锁、肛门闭锁、小肠闭锁、侧脑室外引流术等新生儿进行术后护理,为患有外科疾病的新生儿带来了福音。
文:桂林市妇幼保健院唐青莲、郑凌戈
编辑:凌华志阳小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lsj/5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