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和治疗
共识意见解读
杨红
医院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于年编写更新了《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
新版共识的内容,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来自医院的杨红教授,在年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上,解读了新版《共识意见》的溃疡性结肠炎部分。
下面请看“情报官”来自会议现场的听课笔记。
一、中国和西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差异
1.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西方高于中国。
黑龙江省大庆市:1.86/10万
广东省中山市:2.05/10万
湖北省武汉市:1.45/10万
欧美国家:24.3/10万
2.溃疡性结肠炎病情程度和病变范围
病变范围:
西方国家:直肠型(E1)、左半结肠型(E2)、广泛结肠型(E3)型各占30%
中国:直肠型(E1)占14.8%,左半结肠型(E2)占51.4%
病情程度:
西方国家重度患者,比例占12-25%
我国重度患者,比例占7-15%
3.中国溃疡性结肠炎共识意见制定
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制定我国自己的共识意见指导临床实践。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
1.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流程:
临床疑诊:
典型临床表现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
粘液脓血便
腹痛
临床拟诊:
结肠镜特征
放射影像特征
临床确诊: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特征+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特征
2.UC共识更新部分解读-诊断标准
年广州共识:诊断标准主要结合临床、内镜、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年北京共识: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和组织学表现综合分析,若诊断存疑,在一定时间后进行内镜和组织学复查。
共识解读:肠道超声、CTE对肠壁累及范围和程度有一定价值。
UC诊断没有金标准,需要与缺血性肠病、感染性肠炎等许多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需强调定期复查肠镜及活检的重要性。
3.UC共识更新部分解读-内镜表现描述
年广州共识:结肠镜下UC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
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质脆、自发性或接触性出血和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可见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假息肉、黏膜桥等。
年北京共识:
轻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红斑,黏膜充血和血管纹理消失;
中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血管形态消失,出血黏附在黏膜表面、糜烂,常伴有粗糙呈颗粒状的外观及黏膜脆性增加(接触性出血);
重度炎症则表现为黏膜自发性出血及溃疡。
缓解期可见正常黏膜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假性息肉形成,或瘢痕样改变。
病程较长的患者,黏膜萎缩可导致结肠袋形态消失、肠腔狭窄,以及炎(假)性息肉。
4.UC共识更新部分解读-病理表现描述
年广州共识:无
年北京共识:隐窝基底部浆细胞增多,被认为时UC最早的光学显微镜下特征,且预测价值高。
组织学愈合不同于内镜下愈合,内镜下缓解的病例,其组织学炎症可能持续存在,并且与不良结局相关。
共识解读:一项研究前瞻性收集例初发UC患者发病1年内的直肠活检病理。
结果发现,发病2周,38%基底部浆细胞增多,0%隐窝结构紊乱。
发病1年,89%基底部浆细胞增多,78%隐窝结构紊乱。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1.UC共识更新部分解读-治疗目标
年广州共识:IBD治疗目标,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年北京共识:IBD治疗目标,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加强对患者的长期管理。
2.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流程
轻度:柳氮磺胺嘧啶(SASP)、5-氨基水杨酸(5-ASA)
中度:5-ASA、激素、硫唑嘌呤、沙利度胺、选择性白细胞吸附疗法、英夫利西单抗(IFX)。
重度:静脉用激素(甲强龙40-60mg/d;氢化可的松-mg/d)。
激素治疗3天无效的转换治疗(亦宜视病情严重程度和恶化倾向,亦可适当延迟(如7天)。
药物:环孢素、他克莫司、英夫利西单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lsj/3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