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阑尾炎(appendicitis)是常见急腹症,占小儿急腹症的15%~20%,发病率随种族、性别、肥胖程度、季节变化而异。小儿阑尾呈漏斗状,基底较宽,长约4~8cm,好似盲肠的延续,随年龄增长阑尾向左后方移动。90%的阑尾起自盲肠后内侧壁,3条结肠带的交界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多,10岁左右达到高峰。5岁以内的阑尾炎很少见,但误诊率高,穿孔率可达40%。如果阑尾位于回盲部组织内为壁内型阑尾,较少见,又可分为盲肠壁内阑尾、回肠壁内阑尾、系膜壁内阑尾。临床病理分型包括:①单纯性阑尾炎;②化脓性阑尾炎;③坏疽性阑尾炎;④严重的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形成包裹性脓肿的,称作阑尾周围脓肿[8]。临床上将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统称为复杂性阑尾炎。阑尾炎的发病原因不明,大量研究表明,阑尾腔梗阻,腔内液体引流不畅造成管腔内压力增高可能是诱发阑尾炎的首要病因[1M21,除此以外,原发性细菌感染也是造成小儿阑尾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患儿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体格检查发现右下腹固定压痛,有或没有肌紧张,血清学检查显示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升高,腹部B型超声发现阑尾直径6mm,阑尾壁增厚,淋巴滤泡增生,周围脂肪回声减低提示急性阑尾炎可能。B型超声检查阴性的必要时可以考虑做腹部CT检查。慢性阑尾炎多由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少数开始即呈慢性过程。主要病变为阑尾壁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阑尾因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增厚,不规则,甚至闭塞。这些病变妨碍了阑尾的排空,压迫阑尾壁内神经而产生疼痛症状。既往有急性阑尾炎发作病史,经常有右下腹疼痛,有的患儿仅有隐痛或不适,剧烈运动或饮食不洁可诱发急性发作。
小儿阑尾炎的相关描述最早出现于年,第1例阑尾切除手术报道于年。年Gans和Berci将腔镜技术引入小儿外科,年Semm完成第1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因安全、有效、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成为小儿阑尾炎治疗的重要手段[22-28]。由传统的多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发展到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跚]。术前评估患儿疾病严重程度,根据病理阶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是减少并发症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小儿阑尾炎的治疗水平,规范腹腔镜手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内镜外科学组和卫计委行业专项“小儿腔镜诊断治疗先天畸形技术规范、标准及新技术评价研究”课题组、天津市科委课题“小儿急腹症腔镜治疗规范化研究”课题组,组织相关专家制定《腹腔镜小儿阑尾切除术操作指南(版)》。
2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腹腔镜手术因视野广,可伸达盆腹腔任何部位观察,在一定程度上较传统开腹手术探查范围更广、更方便。
1.绝对适应证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及慢性阑尾炎。
(2)急性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
(3)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2.相对适应证
病史超过1周,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腹腔内感染没有局限的患儿豳]。相对适应证要根据手术医师腔镜手术水平客观评估,以免造成副损伤,增加并发症。
(二)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
(1)患儿高度腹胀无法建立气腹,或立位腹部X线片显示机械性肠梗阻。
(2)心肺功能异常,不能耐受气腹者。
2.相对禁忌证
(1)有开腹手术病史,腹腔广泛粘连,影响操作。
(2)病史超过5~7d,形成局部脓肿或炎症包裹。
(3)出现严重的感染性休克,气腹对人体呼吸、循环的干扰可能引起心肺功能下降。
3手术设备和手术器械
腹腔镜手术设备包括高清晰度摄像与显示系统、全自动恒温气腹机、冲洗吸引装置、录像和图像储存设备。腹腔镜常规手术器械主要包括3mm、5mm穿刺套管(Trocar)、多通道单孔穿刺套管、电钩、超声刀、分离钳、无损伤肠钳、剪刀、持针器、可吸收夹或Hem-o-Lock、施夹钳、圈套器、钩针、取物袋等。
4手术方式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根据操作入路不同其手术方式包括:
1.常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也称为传统(conventional)腹腔镜手术,腹部分散放置3~4个Trocar进行手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术方式。
2.经脐部单切口(singleincision)或经脐辅助(transumbilicallaparoscopicassisted)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经脐部放置单孔三通道(triport)或多通道(multiport),应用角型操作器械进行手术,也称之为经脐单孔(single_port)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经脐单切口放入伞状穿刺通道,利用小儿回盲部游离的特点将阑尾提出腹腔外切除,称为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阑尾切除术。
3.单部位(singlesite)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切开脐部2cm,分离皮下,于切口正中置人5mmTrocar放入镜头,切口两边缘置入3mm或5mm如Trocar作为操作孔,或沿脐缘切开多个3~5mm小切口,分别置人Trocar作为操作孔。
4.Hybrid经脐单部位杂交腹腔镜手术,脐部放人1~2个Trocar,右下腹部穿入钩针或微型器械完成手术。右下腹部的钩针或微型器械可以协助暴露阑尾,便于结扎阑尾系膜并分离粘连。可减少腹部戳孔、减少手术难度。
5.经自然腔道内镜阑尾切除术,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orificetransluminalendoscopicsurgery,NOTES)是通过自然腔道(胃、结直肠或阴道)的切口、将软性内镜置入腹腔进行手术,从而达到腹壁无瘢痕、术后疼痛更轻和更加微创、美观的效果。年Palanivelu等首次报道经阴道后穹窿进入腹腔成功行阑尾切除术,证实经阴道实施阑尾切除术同样安全可行。然而,由于NOTES技术在小儿因伦理问题不宜经阴道进行手术,经胃NOTES存在腹腔感染和胃漏的风险,在小儿外科尚未开展NOTES阑尾切除术。
除常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外,其他几种手术方法因受到器械、操作空间的限制需选择适当病例,以免增加手术并发症。
5手术的基本原则
部分急腹症患儿,特别是3岁以下患儿症状不典型。肥胖、腹胀等因素会影响手术前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腹腔镜手术可以全面探查腹腔,更适用于有手术指证、诊断不明确的患儿。
(一)手术切除范围
以回盲部3条结肠带交界处为阑尾根部的解剖标志,用圈套器或丝线结扎阑尾根部,残端保留不超过3~5mm,以避免发生阑尾残株炎。在结扎点上方0.5~1cm处将其切断,经穿刺孔取出。根部感染重、条件差的建议荷包缝合并包埋阑尾残端,防止阑尾残端瘘。同时应切除变性坏死的大网膜。
(二)清洗、引流原则
对于局限性腹膜炎,不建议扩大感染范围的冲洗,清理局部渗出及脓苔即可。弥漫性腹膜炎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肠管及网膜组织,边冲洗边吸尽渗出,直至冲洗液清亮无杂质。复杂性阑尾炎有包裹
性脓肿、阑尾残端条件差的应留置胶管引流于脓肿处或阑尾床。
(三)中转开放原则
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
1.腹腔粘连严重,腹腔镜下不能解决的肠梗阻。
2.损伤血管,出血多,腔镜下止血困难。
3.阑尾残端条件差,镜下难以妥善处理。术者应评估自身腔镜下缝合技术,选择是否需开腹缝合。
(四)手术方式选择
复杂性阑尾炎特别是弥漫性腹膜炎患儿推荐使用传统的多孔法。手术前体检及影像学检查未提示腹腔内弥漫性感染的复杂性阑尾炎可先置入观察孔,根据情况选择单部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或经脐单部位杂交腹腔镜手术。经脐部单孔手术因腹腔镜与手术器械在空间上平行走形,限制了操作空间,适合于切除单纯性阑尾炎。操作熟练的医师可以尝试用于感染局限、粘连轻的化脓性阑尾炎甚至是复杂性阑尾炎。经脐辅助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适用于回盲部游离度好、无粘连的单纯性、慢性或化脓性阑尾炎。
6手术前准备、麻醉方式和手术体位
1.术前6~8h禁食水。
2.血清学相关检查,血常规、CRP、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传染病学检查等。
3.腹部B型超声和/或CT检查,确认阑尾炎症波及范围并鉴别诊断。
4.心肺功能测定,了解全身炎症反应的范围。
5.静脉抗感染治疗,单纯性或慢性阑尾炎建议于手术前30min给予预防性用药(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以降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复杂性阑尾炎患儿入院后即应给予抗生素静脉抗感染治疗,建议先使用青霉素类配合甲硝唑类抗生素,手术后根据腹腔内感染情况,结合脓液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6.全身炎症反应重、合并电解质紊乱、感染性休克患儿积极补液,纠正内环境紊乱,呕吐频繁或腹胀的患儿留置胃肠减压。
7.麻醉和体位:麻醉采用全身麻醉配合气管内插管或喉罩,仰卧位,必要时右侧抬高或头低位利于暴露阑尾。复杂性阑尾炎有感染性休克表现的患儿需留置尿管监测尿量,膀胱充盈影响盆腔探查的需排空膀胱。3岁以下患儿C02气腹压力建议维持在建议在8~9mmHg,3~6岁10~11mmHg,7岁以上10~12mmHg(1mmHg≈0.kPa),应避免较大幅度的气腹压变化。术者站位可根据自身经验、习惯决定。
7术后并发症处理对策
随着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成熟,术后并发症已明显减少。
(一)腹腔镜手术特有的并发症
1.放置套管的并发症:
包括血管损伤与肠管损伤,极少出现脾脏或肝脏损伤。Trocar损伤肠管和腹腔内血管常发生在腹腔粘连重,穿刺时用力过猛穿透血管与肠管。一旦发现肠管损伤,应及时腹腔镜下或中转开腹修补。肠壁或肠系膜出现自限性血肿可以在术中观察出血情况,或可不做止血处理。活动性出血用器械暂时钳夹或压迫,立即中转开腹修补。初学者最好经脐部直视下放人第一个Trocar,建立气腹,然后在腹腔镜监视下放置其他Trocar,以避免这种并发症。
2.术后睾丸鞘膜感染:
为腹腔镜手术特有的并发症,手术后2~3d,男患儿出现一侧睾丸红肿,疼痛,B超检查显示鞘膜腔积液、肿胀。轻症可通过静脉抗感染治疗好转,重症需行睾丸鞘膜引流手术。发病原因与患儿单侧(左右均有可能)鞘状突未闭合,在气腹压力作用下,腹腔内脓液经开放的内环口进入鞘膜有关。手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双侧内环口,特别是术前有鞘状突未闭的患儿,避免脓液流人鞘突造成感染[70
。
(二)阑尾切除术共有的并发症
1.术后腹盆腔脓肿:
术后腹盆腔脓肿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复杂性阑尾炎患儿。手术后3~5d体温升高,血清学检查显示白细胞升高,腹胀,进食差,不能进行正常运动的
患儿应考虑有腹盆腔积脓。查体腹胀,有右下腹或下腹部压疼,严重的有局限性腹膜炎或弥漫性腹膜炎表现,肠鸣音减弱,甚至造成动力性肠梗阻。通过腹部B型超声或CT检查确认诊断。经过静脉抗感染治疗不能局限的脓肿可在B型超声导引下经腹壁或直肠前壁穿刺引流。感染扩散者应再手术清理脓肿,冲洗腹腔,留置腹腔引流管。
2.术后肠梗阻:
占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第二位,术后早期的肠梗阻与腹腔内感染及纤维性粘连造成的胃肠道麻痹有关,后期(手术1个月后开始出现)为腹腔内粘连索带造成小肠机械性梗阻[74]。一旦发生肠梗阻应立即禁食、静脉输入抗生素,并给予静脉高营养补液治疗。保守治疗无效者应手术干预,可选择再次腹腔镜手术,有腹腔镜下无法解决的粘连应开腹手术。
3.阑尾残株炎:
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迟发并发症,为阑尾残株于手术后再次感染所致,可以发生在术后几个月至几年。好发于复杂性阑尾炎,与感染后回盲部解剖层次不清有关。表现与急性阑尾炎相似,右下腹压痛,伴有体温升高,血清学检查显示白细胞、CRP升高,腹部B型超声可见右下腹低回声肿块。应选择再次手术治疗。
4.阑尾残端瘘:
穿孔性阑尾炎,回盲部条件差的患儿有出现阑尾残端瘘的可能,多于手术后3~4d出现剧烈的腹痛、发热,有气体或黄绿色液体经引流管流出。腹部B型超声或CT提示腹、盆腔大量积气、积液。如果引流通畅,没有弥漫性腹膜炎表现,可以禁食、补液、静脉高营养治疗。为保证引流通畅并清除腹腔内积存漏出液,可以考虑用黎氏管代替腹腔引流管。利用其边引流边冲洗不易堵塞的原理,减轻腹腔内炎症反应,促进瘘口愈合。如果没有留置腹腔引流,又没有B型超声导引下穿刺的条件,患儿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时清理回盲部渗出及粘连确认阑尾残端瘘口位置,用4—0可吸收线缝合瘘口,建立通畅的引流。感染严重无法修补的可考虑行近端小肠造瘘,3个月后再行关瘘手术。
5.伤口感染:
术后发现伤口红肿的应及时拆除缝线,挤压伤口引流脓液,必要时放置凡±林纱条引流。口服或静脉抗感染治疗可以促进伤口愈合。
8总结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变迁,手术方式日趋成熟,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及操作器械的改良,从只能治疗单纯性阑尾炎到包括阑尾周围脓肿在内的复杂性阑尾炎。外科医生已经不满足于缩短手术时间、早期迸食、缩短住院日、减少并发症,而向减少术后疼痛、体表美观等方向努力,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单部位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以及各种杂交手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手术方法是传统腹腔镜手术向自然腔道手术过渡的桥梁。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是达到最佳手术效果的唯一途径,经脐单孔或经脐辅助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比传统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多(特别是术后腹腔残余感染),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操作熟练的医师可以尝试用于感染局限、粘连轻的复杂性阑尾炎。此外该手术方式需要特殊的穿刺器及手术器械,费用较高。经脐单部位手术可以采用普通器械,操作器械经过不同Trocar进入腹腔,扩大操作空间,适用于手术前查体及化验检查未提示腹腔内弥漫性感染的化脓性甚至复杂性阑尾炎。Hybrid手术减少脐部戳孔数量,经右下腹穿入钩针或简易器械牵吊阑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单部位手术的难度。
本文引用格式: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内镜外科学组.腹腔镜小儿阑尾切除术操作指南(版)[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38(10):-.DOI:10./cma.j.issn.-..10..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专科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多少钱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lsj/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