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7879889412123085&wfr=spider&for=pc旧时办喜事时,在新人拜天地的正堂中间,通常会挂一幅中堂,画的是两个满面笑意、身着彩衣,有点傻乎乎的小孩子,一人捧一盒,一人持一荷。这就是今天咱们要聊的主题,“和合二仙”,也是人们最喜欢的婚姻之神。不过,和合二仙的来历比较复杂,现在我们看到的模样也并不是他们最初的样子。和合二仙的前任叫“和合神”,是一位也有点傻乎乎的和尚;现在看到的和合二仙,则是唐代两位高僧寒山和拾得的化身。有意思吧,作为婚姻之神、喜庆之神的和合二仙,前世今生竟然都是出家之人?下面咱就细细说来。和合二仙最早的和合神万回,相传是虢州阌乡(今属河南灵宝)人氏,姓张。生于唐朝贞观六年(公元年)端午节。张万回“生而痴愚,至八九岁方能语,啸傲如狂,乡党莫测”,这哥们儿长到20多岁,还整日痴痴傻傻不怎么说话。他有个兄长在辽东当兵,音信全无,传闻说其已死,所以父母日夜思念,经常泪流满面。这时候张万回说话了:“二老莫急,请备好给兄长的食品衣物,我去看望他。”第二天一早,张万回就出发了,“出门如飞,马驰不及,及暮而还”,这是朝发夕还,比高铁还快啊。他告诉父母哥哥没事儿,还带回来一封信,“缄封犹湿”,信封的封口处还是湿的。打开一看,还真是哥哥的笔迹。他一日可行万里,这才得号“万回”。有一种传说,万回其实是菩萨转世。《谈宾录》中记载,当年玄奘法师取经途中,曾见过一个佛龛旁边题字:“菩萨万回,谪向阌乡地教化。”意思是万回是犯了错,被贬到阌乡。据说玄奘回国后,还专门到阌乡寻访万回,更奇妙的是居然真给找到了,而且万回跟他聊起印度的风土人情,比玄奘还熟悉。据说这就是万回后来皇室听说其事,唐高宗把特意召他进宫,武则天还送过他锦袍玉带,最后万回于80高龄死在长安。唐朝时的宫廷、民间都信奉他,认为他能预知后事,排祸解难。发展到宋朝,万回有了“和合神”的称呼,被视为“团圆之神”,还有个昵称叫“万回哥哥”,是不是感觉有点肉麻?那时百姓在腊月祭拜万回,认为他可以通知万里之外的亲人回家团圆,取的还是“团圆之神”的意义。那和合神后来又怎么会成为两个人,并且变成喜庆之神的呢?后来的寒山与拾得其实,和合神之所以演变为和合二仙,一方面与俗世神仙的传播中以讹传讹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和合”二字的含义有关。“和合”一词,有和睦、调和、顺利之意,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使媒求妇,和合二姓”,很明显与婚姻有关。这应该是“和合”的正解,所以,民间也认为和合神应该是两个人。可是,这跟寒山和拾得两位僧人又有什么关系呢?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二人。寒山,唐代僧人,唐贞观年间隐居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子”,曾在国清寺当过一段烧火打杂和尚。《集说诠真》上记载,寒山“后于寒岩终身石穴,缝泯无迹”。看来寒山也是个不同寻常的和尚。顺便提一句,《集说诠真》是清末黄伯禄将中国民间信仰、神仙、鬼怪等“逐一诠释”汇编而成的一部书,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研究一下。拾得也是唐贞观年间人,相传天台山丰干禅师无意间拾得一无父无母的小儿,便带回国清寺让他当了小和尚,随口取名“拾得”。拾得也在厨房做杂役,因此与寒山相识并交好。寒山、拾得二僧图这俩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堃哥没有考证,也没办法考证。但在民间还有关于他俩交情的另外一个传说,咱们来看一看:据说,寒山和拾得同住一村,虽异姓而亲如兄弟。后来寒山爱上一女子,但不知道拾得居然也爱上同一女子。快要结婚时,寒山才知道此事,于是忍痛割爱,弃家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得听说后,也舍弃了爱情来到江南寻找寒山。拾得找到寒山下落后,折了一朵盛开的荷花去见他;而寒山一听说拾得来了,急忙提着一盒斋饭出迎,“二人乐极,相向为舞”。后来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开山立庙曰“寒山寺”。堃哥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但一定是和睦的、深厚的,否则不会有后来“和合二仙”的继续演化。最终的“和合二仙”在苏州著名的寒山寺的大雄宝殿后壁,嵌有清代名画家罗聘所绘的寒山、拾得写意画石刻。而在大殿旁的堂屋中,还供奉着两人的木雕金身塑像,一人手持一荷,一人手捧一盒,造型古朴,栩栩如生。寒山寺石刻拓片中国民俗中,喜欢用汉语的谐音双关,来表达某种寓意。一手持荷,“荷”与“和”同音,取“和谐”之意;一手捧盒,“盒”与“合”同音,取“合好”之意。结合前文中的民间传说以及这寒山寺的塑像,我们可以想见,人们把二人视为“和合二仙”应该是由来已久,并且真心觉得这俩人能象征矢志不渝的感情。但寒山正式成为“和神”,拾得正式成为“合神”,已经到了清朝了。清初雍正十一年(年),正式册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于是,寒山、拾得终于成为了“和合二仙”,又叫作“和合二圣”。我们现在见到的和合二仙最终成形。最后简单说一下和合二仙图。和合二仙图有时候常年悬挂于中堂,取谐好吉利之意;有时候是在婚礼时悬挂,象征夫妻相爱。清朝最初的和合二仙图,还是两个和尚的形象,可能是觉得用两位高僧作为喜庆的象征不太像话,后来才慢慢变成两个胖娃娃的形象,并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民间神祗之一。早期的和合二仙图作为婚姻之神、喜庆之神的和合二仙,前世今生竟然都是出家之人?今天的话题就到这儿了。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lsj/10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