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杜牧曾有诗云: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里的东风就是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胜的关键因素。赤壁之战已经被小说、三国演义和各种电影电视剧演绎的神乎其神了。其实不管是小说演义还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东风都是这场战役中最关键的因素。
准确的来说,东风应该是东南风。
现在问题来了,这股把曹军烧的丢盔卸甲的东南风是打哪儿来的呢?
因为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13年的冬天,按理说冬天应该刮北风才对呀。
三国演义里说是诸葛亮身披道袍开坛做法才把东风给借来的,就是我们都熟知的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当然这纯粹就是罗贯中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编造的。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自有它的运行规律,不会为了人间的一场战争而去偏袒任何一方。
但是历史上确实记载有这场东南风,那这场风是如何产生的呢?
要了解东南风是从哪里来的,咱们先科普一下风是怎么产生的。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差异造成地球表面温度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通俗的。说就是太阳照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温差,有了温差空气就流动,于是就产生了风。风又有信封和季风,信风就是有固定规律的大气流动,它比较讲信用,一年到头都是来自同一个方向。
但是中国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我们处在欧亚大陆的东端,不但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阻隔信封,身边还有世界最大的一片水域太平洋,所以影像中国的风并不是信风、而是季风。
那啥是季风呢?季风就是因为季节不同而变化的风。比如说我们一到春天就感觉到吹面不寒杨柳风,而冬天一旦来临,就是北风卷地白草折,简单的说就是咱们中国这片土地上,冬天刮西北风,夏天刮东南风。
那问题就来了,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13年的冬天,年看来,地球一样围绕着太阳公转,没有任何改变。按道理说,赤壁之战发生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应该刮西北风。
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属于季风区,毫无疑问应该刮西北风才对啊。
那这场在赤壁之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东南风是咋来的呢?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概念,湖陆风,湖水的湖,陆地的陆。季风我们可以认为是在较大区域的,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的空气流动,一般范围比较大。那同样的原理,在内陆地区,如果把海洋换成湖泊,把陆地换成比热更小的山体,在昼夜温差比较大的情况下,局部地区也会形成自己的方向,这就是典型的湖陆风。
湖陆风的产生有两个关键条件,大片的水域和陆地。
那陆地呢?最好是山体,因为山体的比热更小,更容易形成热力差异。
那么在三国时代的赤壁附近是否有产生湖陆风的条件呢?
三国时期赤壁附近曾经有一大片水域,那就是云梦泽。云梦泽是一片大大小小的湖泊和沼泽地带,含水量很大,符合湖陆风风产生的条件,大片的水域,那解决了水的问题。
那么山在哪儿呢?
治病附近有没有山呢?别说,还真有,从地图上看,在赤壁的东南方的确有座大山,这就是幕阜山。幕阜山就是今天湖北和江西的界山,体量够大,足以改变这一代的局部气候。
好了,让我们回头再来看赤壁,它的西北方向有云梦泽,东南方向有幕阜山这一山。丽水只要条件达到,就可以产生湖陆风,也就是赤壁之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东南风。
假设在某个冬日,白天阳光普照,到了夜晚,幕阜山因为比热小,山体的温度很快下降,于是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而云梦泽的大片水域在白天被太阳照的温度已经很高了,他夜晚温度下降得比山体慢很多,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这个时候。幕府山的高压气流就会向云梦泽的低压气流流动,于是东南风就自然产生了。
我们看赤壁之战时江表传记载:时,东南风急。
这里面有一个急字,这就说明当时的东南风很大,而要形成这股很强劲的东南风,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热量差异,也就是空气压力差。
所以啊,白天一定是阳光普照,这样云梦泽的水温才会生高儿附近的幕府山是比热比较小的岩体结构,这样温度下降得更快,如此一来,暗夜时分的云梦泽和幕府山的气压差才会大,而随着形成的东南风自然就很强劲。
事实上,孙刘联军以火烧赤壁的方法大破曹军,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精心为曹操准备的。
那问题是,他们怎么知道会有东南风呢?
其实古代为将者是要懂天文地理的。比如诸葛亮就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何况孙刘联军占据地理优势,他们应该很早就发现,在赤壁这个地方,冬天的时候偶尔也会刮起东南风。
也正因如此,孙刘联军才决定用火攻。
而曹操恰恰从北方而来,不了解赤壁附近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所以根本未加防备。打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孙刘联军只等到半夜里东南风一起,一把火烧的曹军是丢盔卸甲,落荒而逃。
曹操狼狈逃窜的时候,也正是从泥泞不堪的云梦泽中穿过,才导致了很多士兵被填在了沼泽的泥水之中。他大概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去,终其一生都在没有机会来到荆州。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lsj/10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