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73岁,因「腹泻8周,间断便血6周」于年11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8周前出现腹泻,每天10余次稀便,每次约ml,伴下腹坠胀及排便不尽感,口服左氧氟沙星3天后排便减至5~6次/天。6周前排便或排气时滴鲜血,不伴肛门疼痛。便常规:RBC满视野,WBC数个。肛门镜检查:内痔,未见活动性出血。结肠镜检查:回盲部未见异常(图1),距肛门20~30cm乙状结肠黏膜肿胀,散在红斑(图2);30cm处见1个不规则溃疡,底覆白苔,周边黏膜肿胀、隆起、质地柔软(图3),病理为肠黏膜急、慢性炎。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和柳氮磺胺吡啶栓治疗,仍有间断便后滴血。4天前出现暗红色稀糊便,每天几十次,每次2~50ml不等,不伴腹痛。1天前复查结肠镜(图4、5、6):进镜达回肠末端15cm,回肠黏膜未见异常;盲袋内见巨大隆起性病变,直径3~4cm,表面覆污苔,质地柔软,盲肠黏膜及回肠瓣重度充血水肿,表面有糜烂;全结肠黏膜散在毛细血管扩张;距肛门25cm处见黏膜下红斑。盲肠隆起病变处病理为肠黏膜急、慢性炎。患者发病来体重下降5kg。
既往史:50年前患「肺结核」,行左肺部分切除。3年前诊断「肺纤维化」。个人史:吸烟20年,己戒烟20年。
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双肺吸气末可闻及爆裂音,以双下肺为著。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右下腹未触及包块,有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肛门指诊(-)。
入院诊断:便血,盲肠肿物待查,盲肠癌?
肠镜所见能解释临床表现的便血吗?
仔细分析病史,患者便血的情况是有变化的:①病初便血:6周前排便或排气时滴鲜血,大便常规有RBC满视野,提示便血部位在直肠或乙状结肠,经肛镜及结肠镜检查可以除外痔疮出血,于直乙结肠交界处发现溃疡性病变,应为出血病灶;②入院前便血:4天前出现暗红色稀糊便,每天几十次,每次量不多,结合体格检查发现右下腹压痛及肠镜检查所见,考虑为盲肠病变出血。
入院后检查:Hbg/L,WBC和PLT正常。便Rt+OB(-)。CEA正常。入院后10天,行钡灌肠:盲肠肠壁不规则。小肠造影:盲肠管壁僵硬,边缘不规则,其内见偏心性不规则充盈缺损,黏膜中断。腹盆部CT:回盲部、直肠肠壁增厚。入院3周后第3次复查肠镜(图7、8):回盲部结构正常,回盲瓣呈唇型,阑尾开口结构正常,盲肠可见4~6个环行浅溃疡,最大0.5cm×1.0cm,表覆白苔,周边黏膜无隆起,轻度充血,未见隆起性病变。胸部高分辨CT:双肺间质病变,部分纤维化形成,左侧胸膜限局性增厚。PET:左下肺及左后下胸膜代谢略增高,双肺门及纵隔多个代谢增高淋巴结,符合慢性炎症性病变。
盲肠短期出现隆起性病变,又戏剧性消失,应如何考虑?
老年人无痛性便血,首先应考虑肠道肿瘤。入院前的肠镜表现很容易误诊为盲肠肿瘤。但患者短期内3次肠镜呈现的戏剧性改变,不支持肠道肿瘤,结合CT及造影检查,诊断肠套叠。回顾患者第二次肠镜下表现的特点「肿物」巨大,与肠壁间以「粗蒂」连接,且周边肠壁黏膜亦有充血、覆白苔,与「肿物」表面表现类似,这与常见的肠道肿瘤近镜下表现有所不同,应想到肠套叠的可能。
成人肠套叠较少见,占所有肠套叠病例5%。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及腹痛等肠梗阻表现,而便血或便潜血阳性者不足30%。多数合并肠道局部病变,如良、恶性肿瘤,亦有20%左右的患者没有找到原发病变。
诊疗启迪
以腹泻和便血就诊的老年患者,首先要想到排除肿瘤,肠镜是最好的检查方法。这个病例给我们的启迪是:①内镜下肠套叠易与肿瘤混淆,不要误诊为肠结肠癌,而匆忙行手术治疗。肠套叠的黏膜充血水肿明显,质地柔软,钡灌肠和/或CT对于肠套叠的诊治均会有帮助,但该患者这两项检查均没有肠套叠的特征性改变。患者在短期内盲肠出现肿物,随即又戏剧化消退,支持肠套叠的诊断。②对于肠套叠要寻找病因,多数有肿瘤坠拉。③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老年人和小儿,回盲部是好发部位。④病程中的便血表现不同,病初便血为排便后的滴鲜血,便Rt有RBC满视野,提示便血部位在直肠或乙状结肠,直乙结肠交界处的溃疡性病变可以解释出血,并仔细观察除外了内痔。入院前出现暗红色稀糊便,右下腹压痛,结合肠镜检查所见,考虑为盲肠套叠出血。当临床表现不同或变化时,首先看「一元论」能否解释得通。如果不通不要勉强,要寻找其他的病因。
作者:医院消化科吴晰刘晓红杨红朱丽明
编辑:猕猴桃皮粉条儿菜快乐柠檬
质控:灯盏细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jwzl/6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