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疾病介绍|PROFILE
溃疡性结肠炎为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涉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可有全身临床症状。患者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胃肠外科、普外科
临床症状
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
02.
疾病分类|
根据临床类型分类
初发型:
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
慢性复发型:
临床最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慢性持续型:
症状持续,间以症状加重的急性发作。
急性暴发型:
少见,急性起病、病情严重,全身毒血症状明显,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轻型:
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速,贫血无或轻,血沉正常。
重型:
腹泻频繁并有明显黏液脓血便,有发热、脉速等全身症状,血沉加快,血红蛋白下降。
中间型:
介于轻型与重型之间。
根据病变范围分类
可分为直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结肠脾曲以下)、广泛或全结肠炎(病变扩展至结肠脾曲以上或全结肠)。
03
主要病因
基因易感性
具有某些基因或基因组的人群,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性较大。迄今已发现多个基因及基因组与其相关,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HLA基因M91。但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不是遗传性疾病。
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是非常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西方国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达5%~18%,而我国有家族史者罕见(仅约1.48%)。
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分泌,增加肠道通透性,从而损伤肠黏膜,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建议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免引起其他器官系统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
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组成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与肠道的代谢、营养、免疫功能关系密切,并能抵御外来微生物入侵。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进而损伤肠黏膜。因此,抗菌药物被视为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的机制可能与抗菌药物相同,即通过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而损伤肠黏膜。国内外研究均证实肠道感染可增加溃疡性结肠炎近、远期的发生风险。
应激和心理因素
应激和心理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04
好发人群
情绪过度紧张、焦虑的人群,或抑郁症患者。
免疫力低下和出现变态反应者。
生活不规律、具有遗传因素者。
就医指征
便血尤其是便脓血或者便中带脓的患者都需要注意本病,对于便血不明显,但大便中长期夹有黏液(尤其是黄色黏液)、大便长期不成形等情况也需要就诊排除本病。
腹泻时合并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眼部虹膜炎等情况,又能够排除各专科疾病,要高度怀疑存在本病的可能,应该请专科医生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诊治。
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营养治疗
预防措施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不明,因此无法进行有效预防。日常生活中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以清淡饮食为主、注意腹部防寒保暖等,可能对预防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图/文:张颖
排版:张颖
来源:百度百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jwzl/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