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信封介绍| 信封发展| 信封优势| 信封市场| 信封前景| 信封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 信封 >> 信封资源 >> 正文 >> 正文

在农村墓碑上,常见故显考妣,啥

来源:信封 时间:2024/1/16

在农村,人们不仅常在墓碑上看到镌刻了“故、显、考、妣”等字,在立有牌位的地方,比如灵堂、宗祠、祖庙等,也同样可以看到这几个的字,另外,在祭祖文本中,也常出现这几个字。

清代古碑

这是为纪念去世亲人,通常采用的一种特殊的传统书写文本格式。如果我们平时留心传统民俗文化,还可以在农村民俗应用文(民间礼仪类)书籍中也能够查到。

过去农村,民间对“故”和“显”这两个字的使用,在碑文和牌位的用法上是很有讲究的,也是有一定区别的。至于“考”和“妣”两字,在碑文和牌位上,“考”是已故的父亲,“妣”是已故的母亲。

前面两字与后面两字组合在一起,在民间有不同的民俗和说法。主要有两大类组合形式:一是“故考、妣”和“显考、妣”,此为父母合葬墓碑,为共立一块碑。二是“故考”、“故妣”、“显考”、“显妣”,此为父母不葬在一起的墓碑,要分别立碑。

1、“故”字的用法

故,其他方面的义项,这里就不多说,仅从墓碑和牌位的用法上来说,就是人已经死亡的意思。比如,病故,就是因病死亡;父母早故,就是父母在儿女年纪还小的时候就死亡了。

明末清初古碑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民间对去世之人,不论是书面用语,还是口头用语,非常忌讳直白地说“死”这个字,一般采用一种比较隐晦的说辞,既是表示对亡者的尊重,也是对亡者亲属的尊重,更是因人们对死亡畏惧的心理而形成的民俗禁忌。

比如,在农村,老人去世后,不能直白地说老人死了,尤其不能当着去世的老人亲属的面如此说。不然,就会被视为不懂礼数,也会让亲属感情上难以接受,心里当然就不高兴,有时还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一般要委婉地说“老了”、“去了”、“走了”等。还有的地方甚至用“拆门板了”、“打锣了”、“放大炮了”等来代替。这些事情都是过去农村丧事的一些做法,比如,农村习俗,老人去世后,要拆下一扇门板用来作停尸床,有的地方要鸣放大炮或敲锣、敲钟向村里传信。而对去世一段时间的父母,也不是说“死去的父母”,而是要说“老去的父母”、“去了的父母”、“先父先母”等,尽量避免用“死”字。

乡村邻居交谈

故,在老人去世方面的使用,一般用于书面用语,口语中很少使用。比如墓碑、牌位等就是如此。实际上,在农村使用得比较频繁的,就是农村祭祖时的“包袱”(有的地方又称包封)。

“包袱”类似于信封,只是传统“包袱”多为正方形,信封为长方形,用于后人给亡故之人寄冥币。过去的“包袱”都是自已动年制作的。现在农村店铺有卖,一般制作成了信封形状。

“包袱”的书写格式,类似于古代信封的书写。“包袱”的一面有收“包”人,也有寄“包”人,只是不用写收“包”人的地址。收包人就是亡故的亲人和祖先,寄“包”人就是亡故之人的后代。“包袱”的另一面正中间,写着一个“封”字,这也是一些地方把“包袱”称为“包封”的原因。

“包袱”书写时,通常在收“包”人的名字前写一个“故”字。比如,有的地方的书写格式为:“故祖父×××老大人收用”,如果是祖母,则是“故祖母×府(门)×氏××老孺人收用”。不过,不同地方书写的格式有一定差异,一般在“故”字后面,称呼前面表示尊重的字,但是,前面的“故”字格式大多数地方是相同的。

农村包袱格式之一

在农村,“故”字前缀于后人对先人称呼(比如考、妣)、名字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主要是“故”在墓碑和牌位的使用中,是一个中性词,不带任何感情方面的色彩,既不褒扬,也不贬低,更没有社会地位的高低之分。

因此,不论因何种原因亡故,只要是在墓前立碑,皆可以使用这个字,不受民俗方面的任何制约。

当然,在墓碑和牌位上,也有不用“故”字的,而是用“先”字。在民俗中,墓碑和牌位用“先”字含褒义。“先”字的意思也是“已亡”。按照民俗说法,“先”是“死亡”的隐讳称呼,“先”通常在民俗中被视为“敬词”,仅次于“显”字,是对亡故之人的尊敬称呼。也就是因为如此,在农村,“先”字在墓碑和牌位上的使用,往往要多于“故”字。

现在,有一些人为父母立碑时,碑文上既不用“故”字,也不用“先”字,而是用“严父”和“慈母”。从民俗角度来说,“严父”和“慈母”是对父母在世时的敬称,按照旧时农村的规矩,这种称呼是不能用在墓位和牌位上的。

祭祖

当然,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再讲究这些老规矩了,不在乎碑文的传统格式,而注重碑文的内容,在格式的使用方面也就比较随意了,使用的人多了,其他人也跟着效仿。

2、“显”字的用法

碑文上,能不能用“显”字,如何用“显”字,现在的一些资料解释,距农村传统民俗越来越远,主要原因是一些人远离农村民俗,不是用田野中的民俗说话,而是靠用各种资料说法,又没有到实践中去印证,因此,就有了各种脱离农村实际的解释。

比如,有的资料中这样说,只要父亲完成了事业(功业),对子女长成尽到了责任和义务。母亲承担和完成了相夫教子,并以德仪影响和教育子女,对家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样就在百年之后,子女就可以在碑上,父亲用“显考”,母亲用“显妣”。

按照这种说法,在农村,大多数旧时代的墓碑上,都应该镌刻“显妣”、“显考”,可事实却恰好相反,农村这种旧墓碑(不包括近几十年来)只是少数。对旧时的传统农村父母来说,他们绝大多数都完成了事业(事业有大有小),也把子女尽心尽力地抚养大,对子女来说贡献都是巨大的。那为什么农村在父母百年后,没有普遍使用“显妣”、“显考”呢?这就说明,“显”字的使用,是有一定讲究的。

牌位

“显”,在我国古代,初时是对父亲的美称,例如,三国时期曹植《责躬诗》中有“于穆显考,时惟武皇。”到后来,人们也推及到母亲,于是,就有了“显考”和“显妣”这种对已故父母的特殊称呼,是古代儿女对父母的一种美称。到后来,人们进一步延引到先祖,在先祖的墓碑和牌位上也使用“显”字。

过去,农村传统习俗,“显”字并不是想用就可以随便使用,在民俗上是有一定讲究的,同时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条件之一,父母去世时长辈健在,可以用“显”字。这里的长辈,指的是嫡亲长辈,也就是父亲的父母、岳父母,以及以上的嫡长辈,比如祖父祖母。倘若长辈健在,使用“显”字,就是对长辈的不敬,一般碑上只能写“先”或“故”。前面讲过,“先”也是对去世父母的敬称。

还有一些地方风俗,只要父母还健在,连碑都不能立,要立碑也要等到父母长辈百年之后,就更不要说在碑上写“显”字了。

清代古碑

条件之二,父母两人皆不在世了,可以用“显”字。有的地方,父母其中有一人去世,另一人还健在,也有立碑的,碑上只能刻“先”字,不用“显”字。而有一些地方习俗,父母一方尚在,已故的不能立碑,有的地方认为不吉利,有的地方则是为以后父母合葬,合立一座碑,预留空间。

条件之三,去世父母有子孙子,可以用“显”字。旧时农村的说法,老人去世时,如果是做了爷爷奶奶,才算是有福之人,也才算是老人的“全福”。因此,父母去世时,如果做了爷爷奶奶,就可以用“显”,否则不能用,通常用“先”字。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旧时代,有的地方用“显”字,代表去世老人生前德高望重,并且为家族或者地方作出一定贡献,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一位老人去世后,丧事期间,其牌位能不能用“显”字,不是儿女说了算,而是要社会公认(通常是村里人公认)。也就是说儿子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要由别人提出来,经公议后确定。否则,就会遭人非议。既然牌位上能写“显”字,老人下葬后,所立之碑也就可以用“显”字了。因此,一些地方把有资格使用“显”字,视为老人身后的一种荣誉。

古村

还有一种情况,有一些老人去世下葬后,其子孙并没有给他们立碑,或者立了碑,但没有用“显”字。数代之后,甚至十代以后,老人的后代为他们立碑,或者已立碑的又重新立碑。这种碑文上用“显”字,别人也就无话可说。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农村是比较多的。这就与民间修谱一样,后人赞美祖先历史,也是常有的事,外人不好插嘴。

现在的农村,时代变化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思想早已破除了。给自己父母或祖先立碑,是个人或家庭的行为,立碑时,“显”字可以随便使用,不会有人较真,也不会有人非议。稍懂这种老规矩的人见了,也就一笑了之。

3、“考”和“妣”的意思

现在的牌位和碑文上的“考”,指已故的父亲,“妣”,指已故的母亲。

我国古代,初时“考妣”指父母。那时的“考妣”就如同现在“父母”这个词一样,还没有生前之称谓和亡故之称谓的区别。我国古代第一部词典《尔雅·释亲》对“考”和“妣”的注解是:“父曰考,母曰妣。”

爷爷和孙子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也随之进步,汉语言语的语言库不断得到丰富。“考”和“妣”虽然词义上没有变化,但在使用上发生了变化,从泛指父母缩小为专指已故的父母。

《礼记·曲礼下》对“考”和“妣”的解释,与《尔雅·释亲》的注解就有很大的区别了。《礼记·曲礼下》对“考”和“妣”的解释原文是这样的:“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此种释义一直沿用至今。

“考”和“妣”,又分别组词为“祖考”和“祖妣”。“祖考”,通常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已故的祖父。二是指祖先(封建男权思想以父系为主)。三是泛指祖父祖母之辈。“祖妣”,通常两层含义,一是男女祖先。二是已故的祖母。

今天,“考妣”这个词,除了在成语“如丧考妣”(出自《尚书·舜典》,有学者认为,“考妣”有死去父母的意思,是从此书开始的。也算是一说吧)使用外,一般出现得不多。只是在农村传统的牌位,和墓碑上面出现得比较多。

乡村父子

现在虽然还有一部分农村人仍然坚守这种传统文化遗存,但是,如今的农村也有一些新式葬礼的牌位和墓碑上,“考妣”这两个字用得越来越少了,很多年轻人已改用“父母”两个字。时代不同了,一些传统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zyzl/9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加强合同格式条款监管山西公开征集霸王条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最新文章
    1. 在农村墓碑上,常见故显考妣,啥
    2. 加强合同格式条款监管山西公开征
    3. 四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七写信作文指
    4. 1分钟教你学会excel邮件合并超级
    5. 冷知识,考研试卷需自己拆封和封装
    6. 简短独特生日祝福语大全10篇
    7. 我,34岁妈妈,癌症晚期临终前可以
    8. 申万菱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关于以
    9. 网工必看如何形象生动的解释IP地
    10. 爱普生WFC5890a评测黑彩同速与多
    今日推荐
    1. 10年胆囊息肉,4个月缩小一大半绝
    2. 兖州,你不可不知的20个真相
    3. 大润发兖州店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
    4. 海鸥青年团北京载誉归来
    5. 茶知识常喝茉莉花茶的6大好处
    6. 手游业务重组失败北纬通信的转型
    热点关注
    1. 10年胆囊息肉,4个月缩小一大半绝
    2. 兖州,你不可不知的20个真相
    3. 大润发兖州店遇到不会读的字,怎么
    4. 海鸥青年团北京载誉归来
    5. 茶知识常喝茉莉花茶的6大好处
    6. 手游业务重组失败北纬通信的转型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