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做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
年三伏
初伏:年7月12日庚辰
中伏:年7月22日庚戌
末伏:年8月11日庚午
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
三伏灸便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以预防和减少病症在冬季发作。三伏灸是广受好评的传统中医疗法,但并不能包治百病,它主要适用于两类疾病:一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
适合三伏天艾灸的五大穴位
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三伏天艾灸该穴位可以温通元阳、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三伏天往往胃口不佳,艾灸此穴可以增强食欲,改善反胃、食不化等问题。
命门穴在两肾之间,其功能体现了肾阳的作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育功用有重要影响。三伏天艾灸该穴位,对饮食消化、吸收与运化,以及水液代谢等都有促进作用。
身柱常作为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小儿脏腑娇嫩,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三伏天艾灸此穴位可以防止小儿感冒,加强抗外邪的能力。
太溪穴为肾经的原穴,肾藏精,分化阴阳,三伏天艾灸此穴有助于改善肾阳亏虚出现的肢冷、下肢水肿等。
医院,健康相伴!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zyzl/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