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是第44个博物馆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推出《沈阳抗战文化之旅——“沈阳抗战联线”联展》、《众志成城共同抗疫——沈阳市抗击新冠疫情纪实展》。同时,由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全新打造的“沈阳抗战文化之旅云课堂”也将一并面向青少年学生全面上线。此外,在博物馆日前夕,一枚二战时期的美军战俘家书信封被发现,该信封是日本军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场发动战争给亚洲人民带来灾难的铁证。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开设抗战联展和抗击新冠疫情纪实展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沈阳抗战文化之旅——“沈阳抗战联线”联展》将于年5月18日——5月25日面向公众展出。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枢纽作用及社会教育职能,由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沈阳市文物局主办,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承办的《众志成城共同抗疫——沈阳市抗击新冠疫情纪实展》将于年5月18日——8月18日面向公众展出。据了解,为记录、收集、整理、宣传“新冠疫情”的特殊的“城市记忆”,沈阳市文物局、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于年2月25日起向全市征集与此次抗击疫情有关的各种资料物证。经过不断努力与精心策划,《众志成城共同抗疫——沈阳市抗击新冠疫情纪实展》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与公众见面。据悉,该展览通过五个部分,十七个单元,余张照片、说明,近余件实物和现代传媒手段,充分展示了为打赢这场抗疫战争,谱写的沈阳全市人民同心协力,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党员干部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医务工作者勇挑重担,最美逆行的筑牢家园防线、保卫人民安全的“沈阳篇章”。此外,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传播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厚植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研学团队借助网络电视端和手机端两种渠道,为未成年人精心打造了“沈阳抗战文化之旅云课堂”。该课程将于年5月17日进行首播。共设置《残历碑》、《一台相机背后的真相》、《八女投江》、《国歌》四节课。同学们可以通过云游博物馆、翻转课堂、互动体验、分布式学习等方式,深刻感悟东北抗战14年的艰辛历程,共同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亲身感受独具特色的沈阳抗战文化。美军战俘家书信封被发现战争年代两年才寄到在博物馆日到来前,一枚二战时期美军战俘家属信封被发现,这封家书信封是见证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造成深重灾难的罪恶铁证。该信封长约6.2厘米、宽约5.5厘米。信封上有一个直径约1.2厘米的黑色圆形邮戳,写着“美国加州斯托克顿市,年5月10日,早上7点30分。”的英文。英文的左上方用铅笔写着一组英文和、45两个数字,这应该是战俘的编号和年代。在一枚长方型印章内,可以清楚地看到:“奉天俘虏收容所、检阅转、田村”等文字。这些文字说明,这封信是年5月从美国旧金山寄出,途经纽约转到日本红十字会,再由日本红十字会转交给在菲律宾战场上被日军俘获的美国士兵,编号为,名字叫利兰.安德鲁斯,是一位中士。他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奉天俘虏收容所)的编号为号,收到信件的时间为年8月。这封家书在战争中整整走了两年,跨越太平洋,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后,才送到收件人的手中。史料记载,日军将在菲律宾战役中俘虏的数万名盟军战俘中的高级军官,以及有文化和技术的战俘,经由台湾、朝鲜,运送至中国的沈阳,关押在当时的奉天俘虏收容所。这座战俘营从年11月11日建成,至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共计关押了0多名盟军战俘。他们年龄最大的有57岁,最小的只有18岁,平均年龄为26岁。这些战俘除了要从事繁重的劳役之外,还要忍受饥饿、严寒、体罚、搜身、关禁闭等非人的折磨和虐待。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战俘在德国战俘集中营的死亡率为1%,而关押在奉天战俘收容所中的美军战俘的死亡率竟然高达16%。这个美国战俘家书信封,在信寄出77年后,在沈阳这个二战始发地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点之城被发现,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它是那场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战争的见证,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造成深重灾难的罪恶铁证。可惜的是,信封里的家书却遗失了,无法找到,否则它的史料价值会更高。文/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子渊通讯员崔俊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zyzl/10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