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沟通,提高申请质量,取得更好的申请结果(下)
上篇分析了找留学机构的目的,学生自己应该保持的心态,以及留学机构中与之相关的都有什么老师和他们的工作内容和作用。这篇主要要谈谈:学生的“双标”——自己挖的“坑”自己跳,和10条帮助你和老师沟通更顺畅的Tips。
有些在上篇已经有所涉及,这里再次单拎出来,主要是想强调这些问题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希望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1时间:拖延症VS死命催
前期拖延症,老师死命催都没有用。
结果:老师只有提醒的义务,所以……当老师知道死命催无果后,就只是一个定点提醒的工具人,而要承担由此产生的不良结果的人是学生自己。
deadline之前,着急忙慌弄出来,开始死命催老师做。
结果:你的DDL,也是很多其它同学的DDL,因此,死命催的效果有限,总得有个先来后到。自己体会一把着急的感觉。服务老师好感度不断降低,隐形收获和福利减少或清零。
2执行力:问VS做
A99.5%的问+0.5%的做B30%的问+70%的做C10%的问+90%的做D0%的问+%的做
你是上面哪个类型的学生呢?你认为老师更喜欢和哪个类型的学生合作呢?
总的来说,A类型的学生是所有服务老师最头疼的学生,不断的询问和质疑疑问,却几乎没有行动,整个事情没有推进,老师除了着急和催促,实质上无能为力。
剩下三类的学生要看是什么具体场景下的。
B类型的学生是大部分正常、好的学生的情况。30%是对不清楚的问题问清楚,然后就按照要求去行动、去做。这种学生是服务老师认为比较好合作的学生。
C类型的学生通常是理解、思考和逻辑能力比较强的学生。10%是对核心重点的再次确认或一点疑问的确认,行动力超强。这种学生是服务老师喜欢合作的学生。
D类型的学生是比较极端的情况。
比较坏的情况,就是学生其实很多不明白但不问,或者其实根本没仔细看、听、想,只是做了。大多数情况,拿回来的东西都是存在错误或者不符合要求,还需要各种返工,耽误时间,进程缓慢。所以什么都不问的做,很有可能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进程几乎没什么推进的。这种学生也是服务老师比较头疼的学生。
好的情况下,要么就是东西十分简单,不存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行动;要么就是服务老师说的十分细节详尽,没有疑问。这种情况下,拿回来的东西,基本都是OK使用的,也是很有效率的一种情况。这类学生也是服务老师很喜欢合作的一种。
3换位思考:“我有事,在忙”VS“在么?”
需要学生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例如:核查申请submit的信息及操作提交,面签前的讲解或面签模拟,学生总是回复“我有事,在忙”,于是,停止不前,所有事情被搁置。在服务老师的todolist上长期霸占着几条事务,无法移除。时间长了,第一服务老师会烦躁和催促提醒,当这些都无果时。如上,服务老师也只好把这些事情搁置到一旁。最多只是快到ddl的时候再提醒一下,就充分进到了义务。
当ddl快到了或已经overdue了,或者当学生着急了的时候,开始给服务老师疯狂的发送“在么?”,不分时间,不分日子。要知道,服务老师也是有休息时间的,对于做申请工作的服务老师通常是正常的工作时间,也就是工作日的每天8小时(早九晚六或早十晚七),七点以后和周末两天都是服务老师的正当休息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被动“加班”。首先,其实服务老师没有这个义务(因为不是人家导致)。再者,非常影响老师的心情和状态。最后,完成就只是字面上的完成,及格的质量就不错了,就不要再想着更好了。
虽然在发送“我有事,在忙”V和“在么?”时的心态完全相反,但是事实上这两句话经常成双成对,前后出现。这样的搭配,造成的后果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前松后紧的完成,忙忙叨叨,混乱无条理,质量不高,老师疲累,充满不好的气氛。其实于学生、于老师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4态度:相信VS怀疑
相信指的是有些同学们对自己过于自信,不能客观的对待申请这件事情,和自己在申请大军中的位置,听不进去服务老师的专业意见,坚持己见,一意孤行。例如:国内普高,等同于美国GPA3.0,无语言成绩,无SAT/ACT成绩,要求一定要申请和收到美国TOP20的学校的offer。看起来有点夸张,但是这就是真实工作当中会碰到的现实。
怀疑,则是对于服务老师的各种怀疑:每一步做没做?做没做到位?为什么要这个资料?为什么你们帮我走国际快递寄资料,是不是有回扣?……堪比监工。请明确,服务老师是提供建议意见的,最后提交也一定是跟学生检查和确认过的,这样的“监工”没有必要,而且有不好的影响。试想,如果你是这个服务老师,要服务这类同学,你是什么感受呢?对了,鉴于很多学生都会有“万一这些老师不给我好好做申请呢”的想法,这里说一下,这类申请服务老师的工资构成中,有一部分就是跟学生offer录取结果挂钩的,学生录取的结果越好,他们拿到的bonus就越多。所以,根本上,学生和老师是有共同目标的,完全不需要过虑,并且提防着他们。
所以,请正视自己的条件,与服务老师一起客观分析和讨论自己已有的条件,和适合的学校,以及申请策略。还是那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是感觉服务老师本身不够专业,及时换老师为好,既是及时止损,也避免互相“折磨”。
1听:学会听讲,跟上思路
如果是长线的学生,在时间不那么紧张的情况下,通常都会有老师向学生做一些铺垫性的讲座,向第一次接触留学申请的同学介绍一下申请的流程、涉及的因素、选校逻辑、时间节点、文书要求等等相关内容。请同学们好好珍惜机会,认真听这些知识。这些知识会让你对整个申请时有所把握的,也不用陷在一种迷茫的焦虑中。这部分信息消化的好,之后实践过程中就会顺畅的多。要相信,作为一个提供有偿服务的老师,他们是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来和学生们说些无意义的信息的,每一次沟通其实都是“干货”。
在老师讲解知识,或者沟通要做的事项、要准备的材料的时候,请务必先听,按着老师的思路和节奏走,可以自己手边备个纸和笔,随时记下自己的问题。当阶段性的表达结束,老师问“是否明白”或者“是否有问题”时,再向老师提问。或者在老师把要讲的内容都讲完以后,QA的时间时,向老师提问。请注意,请掌握这种对于提问时间的控制能力,这也是国外入学后,上课时,你要遵守的规矩。这样的好处,首先是表现了你的礼貌和知礼;再者,不打断老师,会使得老师的思路是通顺的,表达的内容更顺畅、更有逻辑;而且,很多时候,前期学生认为是问题的问题,其实在后面,老师本身要讲解的内容里就已经有所回答,所以,并没有必要即时地提出。
在听的时候,有些信息是重点,请注意这方面的信息。这同样可以提升同学们上学以后,大有助益的takenotes的能力哦~知道哪些是重点要听、要记、要知道的信息。
时间信息:具体的日期(年月日),具体时间(上下午,尤其是am/pm的区分,例如12am和12pm哪个是中午,哪个是凌晨?),申请者当地时间(localtime就是申请者无时差,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还是学校所处时区的时间(一般学校都会标出时区,如若不标,就默认按学校当地时区时间,也就是与国内有时差),各个事项的截止日期deadline。
数字信息:这类很多,基本涉及数字的都是重点。例如,成绩单要开9-12年级的,护照号,至少2封推荐信,1封必须是counselor的等等。
格式要求信息:尤其是开各类材料的时候。要知道,所需的文件基本都是要中英文两语的,所以如果在知道相关单位只能开中文的时候,请及时告知老师,索取英文版本,并将中英文件一起拿到相关单位盖章。再说一个很多学生会做错的、去学校开成绩单的信息,请同学们重点注意。在开成绩单时,如果是9-12年级(也就是初三到高三)不是在一个学校上的(或者中学部和高中部是完全独立的系统),那么一般就要分别去初中所在学校和高中所在学校开材料。要从学校拿到的合格的材料包括:官方成绩单(中英文,要有抬头或者打在抬头纸上),学校的信封(就是封面有学校姓名之类基础信息的信封),并且要在学校的信封上盖骑缝章。
2问:问什么?怎么问?
问什么?问听过老师讲解或介绍后,结合自身情况,无法得出准确结论的或者需要再确认一下的事情。例如:老师说要提交9-12年级的成绩单,而学生情况为国内上了9年级(初三),国外又上了9-12年级,那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问,是否两个9年级都需要准备成绩单等材料。
怎么问?如果是跟老师连线中,就正常询问就好。如果是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zlgc/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