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信封介绍| 信封发展| 信封优势| 信封市场| 信封前景| 信封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 信封 >> 信封介绍 >> 正文 >> 正文

老照片20年历史足音从未远去中国江

来源:信封 时间:2023-4-6
白癜风科研 http://m.39.net/pf/a_5333207.html

山东书城中摆放的《老照片》丛书专区。

纵观文明发展历程,人们始终同时光与遗忘相抗衡。从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到刀刻火炼、笔墨纸砚,手段不一而足。近现代以来,摄影技术的成熟发展令人们有了更多留住历史瞬间的能力。

20年前一炮走红,数字时代如何继续,创办人冯克力说:《老照片》能办多久,就交给历史和时间来决定吧。人总是生活在历史的投影之中。老照片所反映的是刚过去不久的生活,在这里有祖辈、父辈的印迹,更有代代传承的历史。每一代人都能从老照片中收获新的感觉。

在中国出版界,有这样一本小书:几张上了年头的旧照片、几段娓娓道来的文字,连缀而下遂成一册。光影里多是像你我一样的寻常人家,文字中多是对照片人物的感慨、追忆。从第一辑到第一一五辑,这本初创于年的小书先后入选“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本书”“共和国60年60本书”等书目,更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

这就是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二十载寒暑罔替,已是弱冠少年的它,依然吟唱着那首悠远的平民之歌。

一炮而红的“图文书”

年的12月,一些书报亭、个体报摊上突然冒出一本新书。书不厚,只有4个印张、页。定价也不贵,只有六元五角。书的装潢显然经过精心设计:封面印着竖排的书名、一张双人合影旧照片、两片染红的落叶、几行当期荐读的文章标题,书页选用带着沧桑感的米黄色胶纸。这是第一辑《老照片》的模样。

很多年后,最初的读者们回忆往昔,将与《老照片》的相逢视作一场被期许已久的人生偶遇。但在当时,作为《老照片》创办者的冯克力,怀着稍有不安的心情,静候市场反馈。

这种不安,源自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往的图文书,无外乎两种样式:一是以照片为主的画册,文字仅作为图片说明;一是以文字为主的书籍,图片星散其中、权当点缀。但《老照片》却走出了一条新路——“文章围绕图片撰写”。崭新的图文结合模式,能否为读者所认可呢?

《老照片》能来到人们身边,还离不开同行的协助。此时的山东画报出版社成立不满3年,自有的发行体系很不健全。为此,出版社联系一家体育杂志社协助代销,并允诺对方不必担心回款问题,先把书发下去、摆到书摊上再说。万一卖不出去,权当出版社交了学费。于是,双方商定每辑拿出册进行分销,连试3辑。

“人家虽然答应帮忙,可并不看好我们。觉得这些老照片既没冲击力,也谈不上摄影技巧,不好卖。”今年63岁的冯克力谈到初创时的情景,仿佛一切才发生不久。

半个月后,消息传来:《老照片》第一辑卖断了货。初印的一万册销售一空,第二次加印一万册依然售罄,第三次加印到了两万册。随后几辑的初印册数打着滚往上走,第二辑是6万册,第三辑是12万册,第四辑是24万册。经过多轮重印,前三辑每辑销量都突破了30万册。许多书商甚至罕见地为尚未付梓的新书支付定金,出版社收到的预付款超过万元。

由此,《老照片》一炮而红。它所秉持的阅读模式,更被认为掀开了中国出版业“读图时代”的新篇章。

一本与时代唱和的书

再有几天,《老照片》编辑部就要搬离这间位于14楼的办公室。房间里,3张办公桌、几个铁皮书柜被包围在满眼的书堆和纸箱中。墙上的壁纸斑斑驳驳,有几处都皲裂了。好在窗户朝南,阳光带着温度透了进来。“办公室前后用了17年,基本还是原来的样子。这次搬家,把压箱底的书都翻出来了。”冯克力带着几分歉意说。

当年创办《老照片》时,人丁可没有现在这样兴旺。年元旦后不久,时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的汪家明,将冯克力从出版社图书出版室抽调出来,组建《老照片》编辑部,由冯克力专职创办《老照片》。待做成功了,再酌情增配人手。

冯克力说,萌发《老照片》的创意还要再早一些,回头想想,那是诸多因素共同努力催生了它。年,新成立的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图片中国百年史》大型画册。编辑们从多方征集的多幅照片中,遴选出余幅刊用。未能入选的照片,就成为《老照片》最初的稿源。

时代则是《老照片》最有力的助产士。年,有太多事可以被铭记。那一年,赵丽蓉、巩汉林的春晚小品《打工奇遇》,让人们记住了“宫廷玉液酒”。那一年,在亚特兰大,萨马兰奇为邓亚萍颁奖时,轻拍对方脸颊,成为奥运史上的经典。那一年,呼和浩特市卷烟厂职工、18岁的呼格吉勒图被执行死刑。还是在那一年,一本叫《中国可以说不》的书,行销大江南北。

“那是一个站在世纪尾声的年份。中国人向来有辞旧迎新、盘点往昔的传统,更何况是世纪之交。”冯克力说,摄影技术从19世纪下半叶传入中国,随着开埠城市的增多,照相馆逐渐普及,报纸上也经常刊载照片。20世纪的中国,又恰恰经历了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照片所凝固的,正是走过百年沧桑的中国。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

“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所提供的照片需是20年以前拍摄的。

“文章围绕照片撰写,体裁不拘,传记、散文、随笔、考据、说明均可。”

以上几段话摘自《老照片》最初的征稿启事。20年中,这本书从按季度出版成为每年6辑,每辑变为多页,还加入了铜版纸的宽幅插页。但这些要求,始终印在每次的征稿启事中。

一群因《老照片》结缘的人

“《老照片》能走过20年,甚至创刊时的工作照,都已达到刊用的门槛。这在当时是从未想到过的。”冯克力说,这部丛书经受了市场的淘洗,始终不失读者喜爱,归根结底是丛书的价值观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字里行间、黑白影像,呈现着出版者的历史态度与价值立场:不仅是对逝去时光的怀旧,更是对历史进程的反思。

翻开《老照片》第一辑,作者阵容颇为耀眼。《沧桑天安门》的作者姜舜源、《古怪之美》的作者张炜、《老教堂》的作者李蔚红、《曾有一种“参照”》的作者王学典、《天地间的女孩》的作者冯晓春……他们有的是学者、有的是作家、有的是杂志编辑。冯克力说,他们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为《老照片》的文本做了最初的规范。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老照片》作者,开始加入解读老照片的行列。有的名人名家,还在《老照片》上发表了自己的成名作。

《老照片》还为编辑部吸引来新鲜血液。“有一次,同事把一张前三辑的勘误表转交给我,写了3张纸。我一对照,的确都是实打实的硬伤。”冯克力就对勘误表的作者产生了兴趣。几番了解后,冯克力决定请作者张杰兼职承担编辑校对工作。又过了几年,张杰从原单位内退,成为编辑部的正式一员。直到年,因身体原因,张杰告别了日常编辑工作。如今,张杰依然是《老照片》的特约编辑。

《老照片》如同一条纽带,把更多人连接在一起。在这里,不仅有历史厚度更有人文温度。《老五队的姑娘们》的作者史耀增记得,文章发表后,编辑部照例将照片原样寄回,可回函信封比寄去时鼓囊了许多。打开信封后,史耀增惊讶地发现,编辑部不但将略有破损的原照加以修补,更给照片上的六个人每人加洗放大了一张。已是奶奶辈的她们在暮年,收到了一份记录自己风华岁月的礼物。

作者邱三宝的故事,则更像一个传奇。年,冯克力收到一封来自湖北武汉的投稿信。随信寄来的还有一张摄于20世纪6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的人物照。照片上的男子,是作者邱三宝的父亲。在文章中,邱三宝讲述了父亲不甘当农民,多年在城市闯荡,以期改变自身命运的故事。邱三宝自己则是一位90年代的农民工,在城市中打工漂泊、努力谋生。

稿件刊发后,编辑部照来信地址寄去稿酬与照片,却被邮局退回。回执上只有“此人已走”四个字。这便成了一桩心事,虽几经寻找,可终究人世苍茫。直到年,借助当地媒体的力量,冯克力终于联系上已结婚生子、成为家庭主妇的邱三宝。延宕了15年的照片与样刊、稿费,重又回到了主人手中。

一曲绕梁不绝的弦歌

“你看,从这张老照片上能读出什么?”冯克力随手从书中翻出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下的图片说明是:年春,山东益都省立第十中学的老师们课后在办公室合影。照片上,十位身穿长袍马褂的老师或站或坐,或斜倚书桌,人人盯着镜头却神态各异。

冯克力说,老照片最迷人处就在于它能折射时代的光影。这张照片可能就摄于某个课间,摄影师可能偶然路过学校,老师们或许只是心血来潮。“你可知道,民国时候,一位中学老师都可能是留学归来的才子。毕竟,那时国家的基础教育太薄弱、太需要人了。”冯克力犹如一名侦探,剖析着照片上的蛛丝马迹。

正是这种对以往时光的探索与解析,令这本小书散发着历史的体温,并一路走到现在。曾经,仿效《老照片》的书籍如过江之鲫,却罕有能达到类似的高度。有人这样评论那些失意的仿效者:风云激荡、丰富复杂的中国20世纪的历史,又一次被裁剪成中学教科书那样单线条的战争史、政治史和领袖人物史;直接创造历史的人民大众在“老照片”中更是几无立锥之地。现在,来自百姓的家传照片,已占到《老照片》图片来源的50%。

当下,阅读的数字化、碎片化无可避免地冲击着传统的出版行业。那种印行三四十万册的盛况再难出现,《老照片》却已完成从畅销书向长销书的转变。譬如初版于年3月的《老照片》第二辑,如今已重印至第22次。

也就是从第二辑开始,冯克力接过汪家明的笔,开始撰写每辑的“书末感言”,一直写到了现在。在第一篇书末感言中,冯克力简述了两位知名国外摄影家在不同时代到访中国,所面临的不同境遇。他最后写道:《老照片》提供给读者的,除了已逝的生活、已逝的场景,还应有各种各样的视角。

“《老照片》能办多久,就交给历史和时间来决定吧。”退休之后又被返聘的冯克力,仍旧在为《老照片》奔忙。青岛、杭州正联系他,想置办《老照片》20周年纪念展。手上还有几个题目,要抽空与几位作者沟通约稿。眼下,办公室搬家又要忙活一阵子。

“人总是生活在历史的投影之中。”对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冯克力说老照片所反映的是刚过去不久的生活,在这里有祖辈、父辈的印迹,更有代代传承的历史。每一代人都能从老照片中收获新的感觉。

此刻,冬日温暖的阳光正自在地洒进房间。窗外,近处的济南经十路车来车往、好不热闹,远处伫立于英雄山顶的革命烈士纪念塔静谧无言。(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萧海川)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zlfy/9527.html

  • 上一篇文章: 深度揭秘大龙邮票这里很多事情连资深集邮
  • 下一篇文章: 2017电视剧暖爱全集分集介绍江铠同
  • 最新文章
    1. 2000个信封成企业诉求直通车胶州
    2. 2017电视剧暖爱全集分集介绍江铠
    3. 老照片20年历史足音从未远去中国
    4. 深度揭秘大龙邮票这里很多事情连
    5. 沧桑人生赋新篇康诗纬半个世纪的
    6. 今年苏州各大高校录取通知书长啥
    7. 又一波高校录取通知书亮相满满惊
    8. 关于青岛的数字密码,你了解多少
    9. 余心清往事开国第一宴为何是淮扬
    10. 哪里不会扫哪里糖猫词典笔评测天
    今日推荐
    1. 脂肪瘤是怎么引起的
    2. 肚子痛胆囊息肉会癌变吗还能加入
    3. 谷芽的功效与作用消食和中,健脾开
    4. 女人喝茉莉花茶好吗夏天喝茉莉花
    5. 神秘大师50连胜横扫各国围棋高手
    6. 中国移动5G套餐曝光6月26日通信
    热点关注
    1. 脂肪瘤是怎么引起的
    2. 肚子痛胆囊息肉会癌变吗还能加入
    3. 谷芽的功效与作用消食和中,健脾开
    4. 女人喝茉莉花茶好吗夏天喝茉莉花
    5. 神秘大师50连胜横扫各国围棋高手
    6. 中国移动5G套餐曝光6月26日通信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