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我国的UC患病率逐年增高,尽管UC相关治疗药物在不断更新、改进,但该病仍有较高的致残风险。现报道1例复发型急性重症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refractoryulcerativecolitis,RUC)患者,探讨如何避免轻、中度UC患者进展成RUC和急性重症RUC。
一、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28岁,因"反复便血10年,加重3年"于年12月14日入院。
患者10年前被诊断为UC,服用美沙拉秦(3~4g/d)并接受多次糖皮质激素治疗。
患者3年前病情加重,加用硫唑嘌呤50mg/d和环孢素mg/d,后硫唑嘌呤加量至mg/d,环孢素减量至50mg/d。年10月12日患者出现便血、腹痛等症状,自行加用硫唑嘌呤和环孢素至mg/d,服用1周后症状未缓解,遂至医院就诊。入院后予硫唑嘌呤mg/d、环孢素(75mg/次,2次/d)、美沙拉秦(1g/次,4次/d)口服,并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60mg/d,予生长抑素止血,以及多次输血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其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无异常。
年12月11日患者发热,体温最高为39.5℃,血压下降,最低时为80/40mmHg(1mmHg=0.kPa);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为0.60×/L,血小板计数为×/L,停用硫唑嘌呤和环孢素,并予以补液纠正休克,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升高白细胞药物,以及补充凝血因子、输血、输注人血白蛋白、营养支持、护胃、抗炎等治疗。经治疗,患者血压恢复至/66mmHg,但腹痛、便血等症状无改善,遂转入同济医院。
本次就诊患者腹痛、腹胀、便血,排便频率为13~15次/d。体格检查:体温为39.5℃,体重指数为16.3kg/m2;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软,未见胃肠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下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呈阴性;肠鸣音为4~5次/min。
1.临床检查:
血常规检查示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为.3mg/L,白细胞计数为2.15×/L,中性粒细胞占比为0.18;血红蛋白为79g/L;血小板计数为57.00×/L,其余指标均无异常。生物化学检查示白蛋白为26g/L,尿素氮为10.4mmol/L,血肌酐为55.0mol/L,血钠为mmol/L,血钾为3.22mmol/L,其余指标均无异常。D-二聚体为11.25mg/L。粪便隐血检查为阳性(+++)。粪钙防卫蛋白g/g。艰难梭菌毒素A和艰难梭菌毒素B,血液、尿液、粪便微生物培养,肿瘤相关指标,以及自身免疫抗体均呈阴性。感染免疫检查示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结核杆菌T细胞检测均为阴性。
年12月21日结肠镜检查(图1)示重度UC,病理示脓性渗出和肉芽组织,提示溃疡性病变,周围黏膜呈息肉样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示广谱细胞角蛋白ae1或ae3、上皮细胞角蛋白8或18、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membraneantigen,EMA)均呈阳性(+),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和人免疫球蛋白G4均呈阴性。年12月23日小肠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结果(图2)示患者结肠有UC影像学改变。
图1年12月21日结肠镜检查结果 全结肠重度溃疡性病变、肠腔狭窄和假息肉形成
图2年12月23日小肠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结果
A 结肠管壁广泛增厚,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增强后管壁明显强化(箭头所示)
B 结肠邻近肠系膜血管迂曲、增多,呈"齿梳征"改变(箭头所示)
患者第1次复发于年2月29日,查肿瘤坏死因子α为.0ng/L;英夫利西单抗(IFX)血药浓度为8.1g/mL;抗IFX抗体血清浓度4ng/mL;粪钙防卫蛋白为g/g。结肠镜检查见全结肠黏膜糜烂、溃疡伴活动性出血(图3),考虑UC复发。肠黏膜病理示回盲部黏膜慢性活动性炎伴隐窝炎、糜烂,部分腺体扭曲变形伴腺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多灶腺体萎缩伴淋巴组织增生;降结肠黏膜慢性活动性炎伴隐窝炎,局灶腺体轻度不典型增生。
患者第2次复发于年4月22日,查血常规检查示CRP为.4mg/L;红细胞沉降率为62mm/1h,白细胞计数为5.54×/L,血红蛋白为91g/L,血小板计数为×/L。血液、尿液、粪便细菌和真菌培养、EB病毒、CMV(血液、肠黏膜组织)、肝炎病毒、结核杆菌T细胞检测均为阴性。胸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于年6月2日行复原性全结直肠切除并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lealpouch-analanastomosis,IPAA)。术后大体标本病理:末段回肠长7cm,最大径为5cm,黏膜光滑;阑尾长4.5cm,最大径为1cm;全结肠长63.5cm,最大径为4~6cm;直肠长2.5cm,最大径为4.5cm;结肠黏膜呈颗粒状改变,伴水肿、浅溃疡形成(图4);见肠系膜淋巴结18枚,最大径为0.3~1.0cm;大网膜组织大小约为19cm×10cm×1cm,未见明显结节。镜下病理:全结肠、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急性、慢性炎症,隐窝炎、隐窝脓肿(图5A),多灶糜烂、浅溃疡形成;灶区腺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图5B);局部炎症累及肌层,部分肠段浆膜层慢性炎伴淋巴滤泡形成;直肠切端糜烂,阑尾慢性炎伴活动性炎和糜烂,回肠切端未见病变累及,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示ck-p、细胞角蛋白5.2、EMA均呈阳性,抑癌基因P53和癌胚抗原均呈阴性,核抗原Ki-67指数为35%,热点区Ki-67指数60%。
图3年2月29日结肠镜检查示全结肠黏膜糜烂、溃疡、局部肠腔狭窄伴活动性出血
图4复原性全结直肠切除并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术后大体标本,可见结肠黏膜呈颗粒状改变,伴水肿、浅溃疡形成
图5复原性全结直肠切除并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术后病理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 中倍放大
A 隐窝脓肿(箭头所示)
B 不典型增生(箭头所示)
2.临床诊断:
急性重症RUC(广泛结肠型,Mayo评分为12分);中性粒细胞缺乏;中度贫血;低钾血症、低钠血症。
3.临床治疗:
口服泼尼松(20mg/次,2次/d),每7d减量5mg,同时予泮托拉唑胶囊40mg/d预防应激性胃溃疡,碳酸钙D3咀嚼片mg/d预防骨质疏松。年12月15至19日静脉滴注人血白蛋白10g/d,鼻饲短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0mL/d,并于年12月15日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行升高白细胞治疗。年12月23日、年1月6日、年2月4日静脉滴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mg联合硫唑嘌呤50mg口服治疗。治疗期间症状较前好转,排便频率为2次/d,粪便性质为黄色成形便,偶带少量血丝,无腹痛;血常规检查无异常;年2月复查肠镜(图6)结果较年12月21日改善。
图6年2月结肠镜检查示降结肠黏膜内见糜烂、溃疡、少许白色渗出物,肠腔狭窄图7年9月结肠镜结果显示回肠近端黏膜无异常
患者第1次复发后病情评估为慢性复发性重症RUC;IFX原发无应答,排除CMV、艰难梭菌等其他感染。既往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治疗曾有效,考虑予环孢素转换治疗。遂停用IFX,予环孢素mg/d静脉滴注,治疗10d后便血明显改善;后治疗方案改为口服环孢素(mg/次,2次/d)。血药浓度等指标基本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患者于3月24日出院。
患者第2次复发后病情评估为慢性复发性重症RUC,IFX原发无应答、足量环孢素治疗无效;排除感染;肠黏膜组织学病理提示多灶腺体不典型增生。予IPAA术进行治疗,3个月后复查结肠镜(图7)提示患者恢复良好。年4月11日因直肠吻合口狭窄行直肠吻合口狭窄切开术合并小肠造口闭合术。年8月15日患者因肛门狭窄再次行回肠造口术。随访至截稿,患者未服药、无复发、生活质量好且无回肠造瘘口还纳意愿。
二、病例讨论
消化内科刘嫦钦主治医师:该病例为青年男性,反复便血,病程长达10年,病情进行性加重,年至年尤甚。长期服用美沙拉秦但无效;激素治疗从早期有效到无应答;近3年加用硫唑嘌呤、环孢素。年12月11日患者出现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血小板计数减少。结肠镜检查示重度UC活动期;病理检查结果示UC伴不典型增生,小肠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示UC影像学改变。结合病史、内镜、影像学、病理学表现,诊断为急性重症RUC。给予IFX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后,出现IFX原发无应答,患者病情短期好转后复发,给予硫唑嘌呤治疗,但疗效差。考虑诊断为慢性复发性重症RUC,加之肠黏膜多灶不典型增生,行IPAA治疗。
影像科赵炳辉主任医师:随着影像学发展,结肠计算机断层扫描小肠成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zlfa/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