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杨青
读《张爱玲往来书信集》,发现她的每本书在出版前在书名上反复推敲,来来回回和宋淇讨论,一要兼顾内容,二要考虑市场和读者感受,三要和出版社沟兑,通盘看下来,发现给每本书起书名是个大学问。尤其大家熟悉的《对照记》,它是张爱玲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散文集,整个出笼的过程,张爱玲与宋淇来鸿去雁,前前后后,几次反复,差点更名为《张家玲面面观》。
《对照记》最初源于“回顾展”
年4月22日张爱玲在致邝文美和宋淇的信中提到:“以前刘绍铭编英文小说选集,志清代向我借用一张照片。我用胶带封底在照相馆用的硬纸夹内寄去,告诉他只此一张,请叫他们特别当心。后来志清寄还给我,没用硬纸夹,装在太小的大信封里,塞得太紧,许多皱裂痕,我非常痛心。有些照片当时拍了就都说不像我。也可以看得出没怎么化妆,是角度问题。反正是我珍视的我的一部份。出全集可以登个“回顾展”从四岁起,加上notes,藉此保存不然迟早全没了。过天去仓库拿了寄来,你们看附在哪本书上,也许有助销路。
《对照记》or《对影散记》?
《对照记》最早被提到是张爱玲在年6月6日致邝文美和宋淇的信中:“……去仓库取回老照片,发现一张来美入境证,意外之喜。真是查不出入籍纪录,至少可以重新申请入籍。照片很多,以前寄来的一张不预备用——这section可以叫“老照相簿”。附注有繁有简,成为一篇“对影散记”——或“对照记”记?正在写。”
宋淇年6月30日的回信中赞道:“《对照记》的名字似比《对影散记》好,(散记给沈从文的《湘西散记》用掉了)。”
(张爱玲和姑姑)
《张爱玲面面观》较能涵盖一切
年8月16日,张爱玲来信提到书名想改为《张爱玲面面观》。
年9月8日,宋淇回信觉得《张爱玲面面观》比《对照记》好,他还想到一个名词:“有相为证”是FujiFilm的广告词句。
张爱玲年9月26号信中反驳:“有相为证”会使人问证明什么。证明我确是漂亮过?系出名门?还是“面面观”较妥,宁可费点事改掉《张爱玲短篇小说集》……
宋淇在年11月15日写给张爱玲的信中说道:
“真给你弄得糊涂。
(一)、“原稿寄来时,书名为《对照记》——看老照相簿。
(二)、八月二日信中仍称《对照记》。
(三)、八月十六日来信,有云:我想改名为《张爱玲面面观》。
(四)、九月廿四日信说我偶然提及的“有相为证”不妥,信中仍用《对照记》。
(五)、十月廿一日信,却又说:先写一篇《填过一张爱憎表》很长,附录在《面面观》末。
(六)、十一月四日信有云:“《端纳传》应补上书名,附寄《对照记》这一页来。”
计书名外,五次信中,三次用《对照记》,两次用《面面观》,真成了三心二意了。我懒得去翻旧信,我相信我一直主张用《对照记》,《对照记》使人想起《惘然记》这种书名,有张爱玲笔触,而《面面观》令人误会以为是第三者的报导。大概你信笔写来,不禁互相通用,希望你回信confirm一下。”
张爱玲接下来年11月23日的信中回应:“九月廿四信上我说不能用“有相为证”书名,下句就是“还是《面面观》较妥”确定没写错。书中长文《对照记》未改名。“面面观”本来是双关,兼指各种facets与不同的面相,我小时候胖,后来也常有念头我变得厉害,有时侯都不认识了。如果太晦,就还是用《对照记》,不用再讨论了。”
你以为书名到此为止,一句“不再讨论“盖棺论定了,那你不熟悉张爱玲的写作风格。姑奶奶的写作一言以蔽之“改、改、改,不停地改”。
果然一个月后年12月23日在给宋淇的信中,张爱玲又反悔了:“……搁了些时没写的长文(暂名《爱憎表》)把《小团圆》内有些早年材料用进去,与照片无关。作为附录有点尾大不掉,我想书名还是用《张爱玲面面观》,较能涵盖一切。”
(宋淇与夫人邝文美合影)
为《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让路
年1月2日宋淇信中回复:“你如一定要用《张爱玲面面观》,请直接去信给陈(白+乐)华,你是作者,当然由你决定一切。皇冠和我不过是外人,提提意见而已。我十二月廿四日信建议小说集的书名,已有副本送给陈乐华,也请你直接去信通知你的决定。”
需要解释一下,宋淇当时咳出鲜血,担心支气管扩张,要入院检查,且不知道何时出院,心乱如麻,有心无力,所以让张爱玲直接和皇冠的编辑对接。
这里需要交待一下背景,《对照记》准备出版时,皇冠准备在年出版给张爱玲全集的新版精装本,字型、版面、封面无一不换,全部重新设计,《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是其中的一册,也是张爱玲文集中卖得非常好的一本。“爆款再印”皇冠不同意改名,找宋淇协商,宋淇再去信跟张爱玲商量。
张爱玲回信道:“皇冠不说,我们也不知道《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这么个书名有生意眼。我当然同意不改,就用《OOO短篇小说集》(上、下)……”
接下来问题来了,张爱玲年1月18日的信中跟宋淇商量:“《张爱玲短篇小说集》现在书名又改回来了,这本新书再叫《张爱玲面面观》确是太自我膨胀,使人起反感,还是恢复原名《对照记》。”
至此,《对照记》算是盖棺论定,终于PK掉了《张爱玲面面观》,成为张爱玲散文集的收官之作。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是销量王牌
年2月4日,宋淇写信给张爱玲,附上皇冠年下半年度的版税结单影印本一份。
宋淇分析道:“从税单上可以看出《短篇小说集》仍销路第一,约占总数的40%,这是你的王牌,也是皇冠的王牌。你上次决定保留原名是正确的决定。其次就是《半生缘》,可见读者还是喜欢有情节的小说。
另一点,销路比较差的是《惘然记》和《续集》,《惘然记》出版似不如《红楼梦魇》(十版)和《海上花》(六版),因为书名起得太抽象,虽然内容有后期小说四篇。《续集》只有再版,反不如《余韵》(四版),大概也是书名起得不好,而《余韵》则沾了《小艾》的光。”
张爱玲也颇有“生意眼”
年7月1日宋淇去信给张爱玲,信尾提到:“皇冠有信来,寄来几篇有关你的报导,都是对你新作《对照记》的臆测,问我要不要更正。我还没有回答,预备稍有空和精力时,写一比较长的文章澄清所有的误传。”
张爱玲当时正因为闹“虫害”处于频频搬家,年7月12日回信阻拦道:“不管对于《对照记》的揣测多么不堪,我觉得不急于更正,也说不定倒引起好奇心,有助销路。即使有害,我想也先搁着再说了。实在不希望stephen(宋淇的英文名)还没十分好全就去费事更正,我每次收到信已经是真是非常过意不去,很难受。”
张爱玲一方面不愿意让病中的宋淇再添劳累,一方面也有一些生意眼,知道话题会带动销量。
但是宋淇对张爱玲的《对照记》评价并不高。在年8月31日的信中,宋淇鼓励张爱玲还是要把心中酝酿多时的短篇小说写出来才是正道,因他觉得张爱玲“最后几本书完全仗你前作的余威,不应该出,但总不能一片空白。《对照记》可能吸引一部分“看张”的人,但又是旁门左道,不像成大器的样子。”
宋淇一直劝张爱玲写几篇出色的短篇小说告慰读者,因为“中西文坛没有人是以写散文传世的,有之,则要到英国十九世纪和晚明小品作家中去找了。”
(宋淇夫妇全家福)
张爱玲的照片居然也被“PS”
年有8月31日,张爱玲在致邝文美的信中提到:“《对照记》单行本又有些新错字,单行本的校对代改的。美工部又把我照片上的颈项改细,与太瘦的手臂配称。真是“厨子太多煮坏了汤”。上次方丽婉编辑来信辩白,说平鑫涛发脾气骂了校对(杂志的)。
年12月8日,张爱玲致信邝文美,说到:“《对照记》出版前寄了个合同来,等于卖断,没港版,连电影版权都归皇冠。想必他们看这本书可能销路好,想捞一票补偿以前《赤地之恋》与这次接办大陆版版权的亏损。我虽然踌躇,觉得也还公平。这本书没什么情节可以改编影视,除了引《孽海花》部分。作为我的传记,一看《小团圆》也顿然改观。……”
你们可曾听过王家卫?
《张爱玲往来书信集》中收录的最后一封信写年7月25日,离她9月8日去世不到一个半月。
张爱玲再次提到:“以前信上说过《对照记》另签合同,像是卖断,连港版都没有,那是错怪了皇冠。那次刚巧港版税单上独缺《秧歌》、《对照记》二书。我以为《对》没出港版。……但是两个月后又补寄这两本书的版税来。《对》销路并不好。看来皇冠要另签合同,不过是为了影视版权。随时TV上要用照片不必问我。有个香港导演王家卫要拍《半生缘》片,寄了他的作品的录影带来。我不会操作放映器,没买一个,无从评鉴,告诉皇冠《半生缘》“我不急于拍片,全看对方从影的绩效,”想请他们代作个决定。不知道你们可听见过这名字?
不知道王家卫寄给张爱玲的是哪部录像带?
年,王家卫凭《东邪西毒》入围戛纳竞赛单元、同年靠《重庆森林》拿下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给张爱玲写信寄录影带的年,他拍摄了《堕落天使》,离他凭《春光乍泄》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奖还有两年。
对这次张爱玲与王家卫擦肩而过的遗憾,不少张迷+墨镜王迷扼腕叹息。
有人在王家卫的电影里看到了张爱玲的氛围和颇一致的调性,有人不惜摘出张爱玲的金句和王家卫的台词,细细对比。
错过《半生缘》的王家卫一直在“半生缘”的圈子中打转,他曾说:电影《东邪西毒》是金庸版的《半生缘》,而《花样年华》是他自己的《半生缘》。
审读:谭录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lsj/9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