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44岁。
下腹坠痛,便溏反复发作5年,经乙状结肠镜检查诊为“慢性结肠炎”。近因过食生冷甜品,腹泻又作。
每日解黏液稀便3~7次,里急后重,下腹隐痛,喜温喜按,坠胀不适,伴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苔白腻微黄,脉沉濡。
中医诊断为腹痛(脾胃虚寒,湿郁气滞)。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治宜温运脾阳,和胃化湿理气。
药用:法夏、白术各12g,茯苓30g,白芍、白头翁、扭肚藤、山楂炭、党参各15g,白蔻仁(后下)、乌药、干姜、炒苍术各10g,沉香(后下)6g,炙甘草5g。
服7剂后,食欲增加,神疲乏力明显减轻,面色转红润,大便成形。每日1~2次,腹痛及坠胀不适感基本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继以温阳健脾益气之品善其后。
慢性结肠炎病因尚未明确,现代医学认为与人体免疫功能减退、遗传以及细菌、病毒感染,饮食、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
慢性结肠炎的病变主要发生于脾胃及大小肠,而脾虚湿滞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郁气滞为致病之标。
脾主运化水湿,脾不健运,则酿为湿患,痰湿流于大肠,阻遏气机,影响腑气不畅,故出现腹痛、便溏等症状。
因体质及病程不同,湿浊可寒化及热化,粪质清稀,腹痛喜温,畏寒,完谷不化,手足不温多属寒证;粪质黄褐,味臭较重,肛门灼热,泻下急迫,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多属热证。
本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寒热夹杂,虚实相兼。表现为大便次数多,稀溏或水样便,故在芳香理气燥湿基础上加少量养阴固涩之品,寒温并用,刚柔相济。
方中扭肚藤、救必应为岭南草药,扭肚藤性味凉微苦,功效为清热利湿,可治湿热腹痛、肠炎、痢疾等。救必应性味苦寒,功效为清热解毒、利湿、止痛,可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急性胃肠炎等。
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咨询专业医师。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lsj/6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