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病人的护理
排版
医学君·主播
周周老师
一、概念
肠套叠系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在2岁以内,以春秋季多见。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分原发和继发两种。95%为原发性,多见于婴幼儿。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可能与婴幼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有关;5%为继发性,多为年长儿,与肠息肉、肿瘤等牵拉有关;饮食改变、腹泻及病毒感染等导致肠蠕动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
肠套叠多为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腔内,按套入部分的不同分为:回盲型(最常见),回结型,回回结型,小肠型,结肠型和多发型。肠套叠多为顺行性套叠,与肠蠕动方向一致。套入部随肠蠕动逐渐向远端推进,套入肠管不断增长。肠套叠时,由于鞘层肠管持续痉挛,致使套入部肠管发生循环障碍;黏膜细胞分泌大量黏液,与血液及粪便混合成果酱样胶冻状排出;肠壁水肿、静脉回流障碍加重及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肠壁坏死,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三、临床表现
多为平素健康的婴儿突然发病。2岁以下婴幼儿多为急性发病
1.腹痛患儿突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由于小儿不会述说腹痛,故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闹,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拒食、出汗,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后腹痛缓解,安静或入睡,间歇10~20分钟又反复发作
2.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初为乳汁、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
3.血便为重要症状。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或做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
4.腹部包块多数患儿在右上腹可触及腊肠样包块,晚期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可出现腹胀、腹肌紧张和压痛等,不易扪及包块。
5.全身情况早期一般情况尚好,随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高热、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四、辅助检查
ⅹ线透视下空气灌肠、钡剂灌肠、腹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可明确诊断,并可同时进行复位治疗
五、治疗原则
急性肠套叠是危及生命的急症,复位是紧急的治疗措施,一且确诊需立即进行。主要的治疗措施为:
1.非手术疗法灌肠疗法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腹胀,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包括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复位三种方法。首选空气灌肠
2.手术治疗用于灌肠不能复位的病例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疑有肠坏死或穿孔者以及小肠型套叠需手术治疗。根据患儿全身情况及套叠肠管的病变程度选择进行单纯手法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等。
六、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精神及意识状态,评估腹痛的部位、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观察记录呕吐的次数、量及性质,进行胃肠减压的患儿需记录胃液的量及性质,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的征象
2.减轻疼痛患儿腹痛发作时,可让家长抱起患儿以减轻疼痛和恐惧,患儿可吸吮安抚奶嘴。多数患儿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后症状缓解,常表现为:①患儿很快入睡,不再哭闹和呕吐②腹部肿块消失;③肛门排气及排出黄色大便,或先有少许血便,继而变为黄色;④口服活性炭0.15~1g,6~8小时后大便内可见炭末排出。如患儿仍烦躁不安,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仍存在应怀疑是否套叠还未复位或又重新发生套叠,应立即通知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3.治疗配合做好手术准备,手术前及需要灌肠复位的患儿均需禁食。开放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正确的补液。对于手术后患儿,注意维持胃肠减压,保持胃管通畅,患儿排气、排便后可拔除胃肠引流管,逐渐恢复经口进食。
七、健康教育
1.鼓励家长探视患儿,在复位后或手术后抱起患儿。
2.因起病突然,应详细向家长解释各项操作的方法和目的,解除其心理负担,取得其对治疗和护理的支持与配合;鼓励家长参与护理,如配合为患儿禁食等
每日一题
题目:患儿,6个月。阵发性哭闹伴呕吐。右侧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行钡灌肠检查可出现
A.杯口状阴影
B.鸟嘴状阴影
C.立位腹平片见多个气液平面
D.不对称腹胀
E.龛影
向下滑动可查看解析及答案~
↓
↓↓
↓↓↓
:A
:考察肠套叠的临床表现。X线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呈“杯口状”阴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lsj/4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