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超然物外,不计钱财
希望拜见一位佛法造诣精深的大师,是丁元英自己的心愿。他和好友韩楚风会合,一同驱车到五台山,打听得知智玄大师就是他们要找的人,于是执意求见。《天道》剧照丁元英之所以执意求见大师,是因为他心中不安。丁元英是商界鬼才,原本作为世外高人隐居古城。古城刑警芮小丹,经过接触爱上了丁元英。在相处中,丁元英答应送芮小丹一个特别的礼物,就是为当地最穷的王庙村扶贫。重返商场“杀富济贫”,是丁元英即将拉开帷幕的大戏。大戏上演之前,他希望求个心安。但是,智玄大师并不轻易见人。丁元英和韩楚风做了三次尝试:第一次,送进装有5万元的信封,得到大师的回复是两个字“非也”。第二次,韩楚风以为钱数不够,又加了5万,大师的回复是“非也,非也”。由此可见,智玄大师根本不为钱财所动。第三次,丁元英发挥鬼才特质,送给大师一张纸条,却得到了大师的接见。高人操纵钱财,犹如排兵布阵,凡人往往受到操控摆布。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剧中的刘冰等小人物最终就是因为贪心钱财葬送了性命。大师却是超然物外的,不会为钱财所动。智玄大师最终之所以愿意接见丁元英,是因为丁元英在纸条上写了一首词,对大师的修行提出了疑问。大师关心的是佛法义理,与大师交流,不能像对待俗人那样送钱贿赂,而应该以义理来诚心求见。02虚怀若谷,借机点拨
智玄大师把丁元英和韩楚风请进明心阁后,并没有寒暄,直接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呢?原来,丁元英写的是一首《悟》: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这首词用语激烈。韩楚风看到后的反应是在心里反问: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还修什么?由此可见,智玄大师与韩楚风境界修养不同。韩楚风是常人反应,遇到质疑激起情绪,但智玄大师很平静,并且能谦和地虚心询问。在丁元英一番班门弄斧的解释之后,智玄大师做出一个点评: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离得道只差一步,但这一步难如登天。这种虚心的姿态和准确的点评,让丁元英意识到自己犯了“嗔”,表达有些过分了。对于丁元英将要“杀富济贫”而在佛前讨心安的想法,智玄大师送了四个字:“大爱不爱”。这既是基本给予支持,也传达出更加超然的态度。丁元英和韩楚风是站在强势文化的立场上,而在智玄大师看来,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说,百家争鸣。智玄大师的点拨,在于认可文化属性的强弱、社会的竞争、道德的价值等皆有其合理性,这样就从部分立场上升到全局关怀。由此,也显出他修行的成就:佛度心苦,修一颗平常心。03明心悟道,世事随缘
智玄大师对丁元英十分赞叹。尤其是丁元英居然讲出可以不拘佛教而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会通生产力和文明的真理,从而觉悟众生,慧于纲纪泽于民生。这令智玄大师一时也沉默不语。最后,智玄大师给丁元英写了半首词,作为丁元英求见时送来那首《悟》的回应: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智玄大师此词的境界无疑更高。对比原来的词,他信手做九个字的简单改动,意境气象却已经全然不同。在这半首词的意思中,天不是自然之天,而是“道天”,因果不虚。修行是否得善果虽然没有证明,却无证有觉,本身就有意义。能使人觉悟的就是真经,应该务取。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在通达中一切随缘。回顾智玄大师与丁元英的交流,基本是虚怀若谷的状态,同时又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对丁元英下了“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又加“一分痞气”的评语,观察可谓深邃,令人叹服。至于下半首词,智玄大师说留缘待续,既是意境已到无需搬弄文采,也是认可丁元英留缺以待后来。以智玄大师对照丁元英,并不是要定出高下之分,而是了解世间做人状态各有不同。可以说,高人以强者自居,参行天道;大师则看众生皆苦,故而动静从容,与天地万物同流。文|乌衣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lsj/10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