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封故事
“编辑给作者书写信封寄刊物,这至少看出杂志对作者的希翼。”
“稀奇,现在会给作者寄赠样刊还真是鲜见。很久没见到这样的‘古董’了,这杂志信封真得好好保存。”
整理凌乱的书桌,作为近30多年一直依“信”工作生活的法宣人,给报刊写稿送稿投稿相集、相交的丝丝缕缕,就好似一根线,串起我生活和工作的足迹,于是有了这篇故事。
投稿
“嗨,前几天说的稿子。”
“哎呀,写好忘发了。我再修订一下,10分钟后请您斧钺。”
“稿已发您邮箱,请查收。”……
作为宣传干部,现在要发出或修订一篇稿件,手机、电脑都可以分分钟搞定。然而,在我记忆中的写稿和发稿,却很不轻松。不说冥思苦想地写、修改和誊抄,就是能够尽快将稿件发出,都总是很高兴的。
宣传稿件有较强的时效性,否则新闻就会变成旧闻,没有价值。为此只要是有价值的宣传素材,那怕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及时写出来,尽快寄出去。
那时写好稿件,一般都是认真抄写在格稿纸上,请领导层层把关,“属实,同意寄送发表”后盖上单位大印,再细心折叠,小心装进信封,贴好邮票,丢进绿色的邮筒,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期待那印有报刊名称的“鸿雁”——虽然多是“谢谢来稿,感谢支持”的格稿回函,觉得受到重视,也总会兴奋不已。
当然,若收到厚厚的信封,拆开时总会把信封放平,找来裁纸的刀子,轻轻打开封口,翻找那印着名字的地方……
记得当时所在的法院只有2台电脑,整个院办公室除打字室外就没有电脑,不论写领导讲话还是编发简报信息都靠笔在专门的方格稿纸上一笔一划地进行,为写稿和改稿总是在加班加点。
当时从法庭到院机关,面对每天形形色色的案件,总觉得件件是新闻,篇篇是素材。为在数量上打动编辑,保持每天至少发出一篇稿件甚至是两篇三篇的“高产”。小心翼翼的书写,还是总会因为修改而不断报废一张张洁白的稿纸,倍感心痛,为节约那县城不容易购买的50页格稿纸,于是采取先在普通信笺书写、修改再誊抄的方式。
抄好稿件盖上院印放进信封贴好邮票多是在晚上10点左右,希望最迟不超过五天稿子就能放在编辑的案头,真是伤透了脑筋。
常寄送稿件,了解到县城邮车每晚10点都发的“内部信息”,于是经常不顾深夜跑到邮局托值夜班的朋友将稿件送上末班邮车,时常为每天晚上及时赶上这趟末班邮车而兴奋,返回单位的脚步都轻盈了许多。以至后来调岗多年,还有邮局的朋友遇到会说,怎么不见你寄信了。
单位有了传真后,熟悉名字的编辑同意我时效性强的消息可以盖印后通过传真发送。然而,面对当时高昂的电话费用,在基层法院办公室工作的我小心翼翼写好稿件,总是怀着被拒绝的忐忑向领导报告能否通过传真发送。就是领导“特批”后,还经常因信号或操作的问题,一篇不足千字的稿件,总要与接传真的老师联系几次才能发送成功。
现在每天走进办公室,第一件事是通过手机查看上级发布的工作指令,涉及工作安排的随即转发和布置;第二件事雷打不动就是通过QQ群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jwzl/9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