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老师讲授泄泻的内容是相当精彩的,将毕生的学识和经验全盘托出,丝丝入扣,娓娓道来。
在此,也特别感谢一起跟诊的小伙伴们,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讲稿整理的工作中,正是有了一颗颗“青皮”们的奉献与付出,才得以汇聚更多的力量将老师的临床经验发扬传承,为“薪火相传”的中医事业“添砖加瓦”!“泄泻临床上是指大便的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者有完谷不化,甚至于拉水一样的便,但是这里边没有脓血,也没有里急后重,这才叫做泄泻,古人将大便溏薄称为泄,把大便水样称为泻,临床上一般统称为泄泻。这个病在《内经》上就有记载,《内经》称为‘鹜溏’,‘鹜’指的是鸭子,当时指的是野鸭,是现在的鸭子,这一‘鹜’指大便就跟鸭子大便一样呼啦一下都出来了。然后《内经》里还有一个叫‘飧泄’的,这个指的是完谷不化,还有叫做‘注下’,暴注下迫,就是哗哗的拉水。《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这个就是春天伤了风了,风邪稽留,到了夏天的时候还没好,那就伤及到脾阳了,引起来大便泄泻了,为啥呢?夏天湿土主令,这里边又有一条条文讲‘长夏善病洞泄寒中’,长夏的时候也是脾土、湿土主令,这个时候生病了,最容易得的就是脾胃的虚寒、大便泄泻。另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这个清气指的是什么呢?清气指的是阳气,如果阳气不得上升,那么湿浊就不容易下,就容易积滞,就引起了胃肠道功能失调,就能引起了泄泻。除此《内经》还提到‘湿胜则濡泻’,泄泻与湿有关,另外还提到与风有关、与寒有关,那么最主要的还是与湿有关。《伤寒杂病论》谈及的泄泻比较多,特别是《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这一篇所论甚详,但是张仲景把痢疾与泄泻统称下利,他没分清,他将痢疾与泄泻都在一起论治的。他里边提到虚寒,提到有实热积滞,提到湿滞气利,并且提出了通因通用治疗泄泻的办法。在《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下利篇中,第一条提到下利的病机:‘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因为六腑主外、五脏主内,体内正气不足的时候,阳气不足的时候,阳气就不能行于表,所以说就出现外寒,肺气不利就上气,那么内阳不足,五脏就不能固守、不能封藏,在这个情况下,脏腑之气虚损,正气不足,就能引起来下利,那么如果下利很甚,影响到血,津液不足了,就可以出现手足不仁。下面我们把《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下利篇再复习一下,‘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拉肚子又腹满疼,身体也疼痛,身疼说明有表证,那么张仲景说有表证的先攻表,攻表还是用桂枝汤。那么没有表证,光有下利腹痛的时候,说明是里虚寒,所以说温里用四逆汤。‘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就是大便完谷不化,大便水样便,这个虚寒比上个条文更重,用通脉四逆汤。‘气利,诃梨勒散主之’,诃梨勒散就一味诃子,这是固涩止泻的,症状见大便滑脱不禁、老是矢气。‘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桃花汤有赤石脂、干姜、粳米,这个桃花汤我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为固涩的办法。‘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大家该讲了,本来就是下利,为啥还用大承气汤?你看看张仲景的这个条文里面说的下利,拉肚子,寸关尺三部脉就像平人脉象,脉象正常的,但是按之心下坚,肚子和胃都是满满的,这是里实证,所以赶紧用通下的办法,用大承气汤,本篇用大承气汤的一共5个条文,都提到用大承气汤治疗拉肚子,这个毛病有时候在急腹症的时候出现,热结旁流也出现,实邪导致的泄泻,用通因通用的办法,所以大家仔细看看《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这一篇的内容。朱丹溪把泄泻分为湿、火、气虚、痰积、食积这五种。张景岳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都是脾胃升降失调,脾胃的功能失调导致的。那么李中梓提出了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提出‘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震动’并创了一个泻木安土法,那就是疏肝理脾的办法。以上就是古人对泄泻的认识,我们传承要守正,何谓守正?就是守前人对此病正确的认识,一定要熟悉历史沿革,古人怎么讲的,如何用的。这个毛病见于多种疾病,目前来讲,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以及肠结核等。那至于说溃疡性结肠炎,我们会在痢疾部分讲述,不在泄泻范围之内。那么对于病因病机,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医的病因病机都比较笼统,都离不开内因、外因、不内外因这三大类。对于泄泻,不外乎外感、情志、脾胃虚弱、命门火衰这一类。1、感受外邪,其中感受寒邪,寒湿困脾,脾阳不升,导致清浊不分,则能引起泄泻;暑湿之邪,阻碍气机,清浊不分,引起泄泻;湿热内蕴,下迫大肠,引起泄泻,以上这些都是受了外邪。2、情志失调,忧思恼怒、精神紧张、肝失疏泄、肝气犯胃则引起气机升降失常。3、饮食所伤,一个是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一个是饮食不洁,误食不洁之品(食用了不新鲜、不干净的食物);第三个是过食肥甘厚味以及饮酒,导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水湿不化,这几种都是实证所引起的泄泻。4、脏腑虚弱,一个是脾胃素虚,饮食劳倦等导致脾胃虚弱,水湿不化,脾胃不能运化水谷,脾胃升降失常;第二就是命门火衰,肾阳不足,脾阳为本,肾阳为根,久病伤肾,肾阳受损,老年体弱,肾阳不足都可引起命门火衰、温煦失职,此时则可引起脾胃虚弱,清浊杂下,下注于大肠,引起泄泻。那么以上这些就是泄泻的病因病机。在鉴别方面,应与痢疾相鉴别,两者都有大便稀溏,次数增加,伴有腹痛发作、完谷不化,但痢疾有里急后重、便下脓血,泄泻则没有。还应与霍乱相鉴别,霍乱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病情凶险,上吐下泻并作。而辨证要点方面,泄泻的部位在脾胃肠,与肾有关,但着重在脾,病因着重为湿,多半为脾虚湿滞。特别在急性期,更以湿盛较多,但要辨别是寒湿还是湿热,治疗以祛邪利湿为主,夹食者用消食导滞,湿热盛者用苦寒燥湿,对于慢性及脾胃虚弱者应健脾燥湿为主,那么脾肾阳虚者则温补命门,脾虚肝乘者应该扶土抑木。在分型论治上,第一个讲寒湿,寒湿症状多半大便清稀、腹痛肠鸣、胃脘胀满、食欲不振、腹部怕冷、苔白腻、脉沉迟,此时应该采取散寒化湿,兼以分利的办法,方药用五苓散和理中汤加防风、白芷、葛根、车前子之品,为何用五苓散呢?五苓散不是治水逆证的吗?五苓散不是利水的吗?五苓散的重点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这里面(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有健脾,有利湿,有渗湿,但是重点还在于桂枝的温阳化气。五苓散是治太阳表不解,由经传腑,导致了膀胱气化不利,引起水湿内盛,水为阴邪、阻滞阳气,那么水湿下注大肠则引起泄泻,水湿壅滞到了四肢则引起四肢肿,水湿壅滞到了胃则引起呕逆,所以说由水湿导致的泄泻我们首选五苓散,那五苓散又要配什么呢?要配温中健脾的理中汤,其中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这里面加上防风、白芷、葛根三样风药,取意走表,风能胜湿,再潮湿的地方拿到风口一晾就干了,我们的湿衣服也是如此,风能胜湿是自然界的现象,取象比类,在治病、诊断、用药上都应该用到“风能胜湿”这个理念,所以说湿邪所致的泄泻,我喜欢在健脾化湿药中加入风药——防风、白芷、葛根,葛根既升阳,又止泻,又是阳明经的主药;加车前子以利水渗湿,加大其利水渗湿的力度。舌苔白厚腻兼有发热、呕逆的,这时就是寒湿较重了,表邪较重见泄泻、呕逆、舌苔白腻、食欲不振、腹胀者用藿香正气散;泄泻较轻的用胃苓汤,这个简单。第二个,湿热型的,腹疼而泻,粪便秽臭,为啥辨别是属于湿热型的,因为他泄泻秽臭,粪便特别秽臭,肛门又灼热,又有口渴,又有苔黄,又有心烦,又有尿黄,脉象数,这个时候是湿热伤中,传导失常,我们应该用清热利湿的办法,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这个葛根黄连黄芩汤在《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提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下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芩连汤主之。”太阳病,桂枝证,所谓桂枝证就是伤寒中风表虚,自汗、发热,这个时候医反下之,医生没解表,没用桂枝汤,反而用下药导致外邪入里了,直入阳明,遂利不止,引起了下利不止。这个时候表未解,还有里热炽盛,故出现了身热,口渴,上蒸于肺就出现一个喘,外蒸于肌表就出现一个出汗,所以说伤寒表未解,邪陷阳明,啥原因?医生认错证了,误吃泻下药了,导致了外邪外热入了阳明经了,导致了热邪内陷,热邪内迫,大肠的传导失职,导致了泻下秽臭,肛门灼热,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里,治挟热下利这个方很好,我们临床上经常用,特别是不但光治拉肚子还治痢疾,还治直肠炎,效果都很好。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四苓散,四苓散是朱丹溪的方子,五苓散把桂枝去掉,它有湿热,所以它只用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健脾渗湿。如果说是湿热比较重的,还可以用香薷饮和六一散。香薷饮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方,它是清暑解表、化湿和中,其中香薷,辛温芳香,解表散寒,是祛暑化湿,这个香薷是挺好的,我们这个地方不是南方,南方的用香薷特别多,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南方的,我们这边夏天的伤暑的这些暑证不多。那么厚朴呢,是辛香温燥,行气化湿,这里边三样药,还有一个扁豆甘平,健脾和中,用香薷饮和六一散治疗湿热下利,效果相当好的,这是湿热的。第三个是食积的,肠鸣腹疼,怎么去辨别它?第一个他有伤食的病史,第二他腹痛腹胀拉肚子,第三个最关键的是大便臭如败卵、恶臭,另外还有嗳腐吞酸。那么大人、小孩都容易吃伤食,好吃的狠吃,对不对?这个宿食不化,胃肠传导失职,用消食导滞的办法,保和丸,这里边用枳实导滞丸也行,通因通用,保和丸力量有点弱,枳实导滞丸效果相当好,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蒸饼糊丸消积满,清热破结补虚全)我们在讲痞证的时候讲过了。也可以用大和中饮为主,张景岳创了不少方,里边有个大和中饮效果也很好(陈皮、枳实、砂仁、山楂、麦芽、川朴、泽泻),消积化食止泻,效果很好,这是急性泄泻。慢性泄泻里头第一个就是脾胃虚弱的,大便溏薄、水谷不化、脘腹痞满、纳少倦怠,另外脉缓,这个病是由于脾胃素虚,运化失常,所以说大便清浊交混,故大便溏薄,这种情况下不是大便一天七八次、十来次,而是大便稀薄一天就三四次,另外病情比较缓慢,我们用健脾渗湿、养胃和中的办法,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是《和剂局方》的方,效果很好(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对这个方大家都很熟悉。我喜欢在参苓白术散里面再加七味白术散(党参、茯苓、炒白术、甘草、藿香、木香、葛根),或者是理中汤加七味白术散。脾虚滑脱的,那么泻甚的,大便不是说一天只有三四次,而是七八次、十来次的,脾胃有点滑脱的,这时候阳气不足,中阳虚,这时候可以加诃子、肉豆蔻,《万病回春》这本书里面有个八柱散,吃过以后就能立即止住这种滑脱拉肚子,它用人参、白术、肉豆蔻、干姜、诃子、炮附子、罂粟壳、甘草八样药,叫八柱散。还有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边的,也是治滑脱的,人参、白术、肉豆蔻、肉桂、甘草、白芍、木香、诃子、罂粟壳。现在别说你治痢疾、治泄泻、治咳嗽了,你治啥都买不着罂粟壳了,没有了,国家不允许搞了,这都是吸毒的害了我们,本来是一样好药,治腹疼、治顽固性咳嗽、治泄泻,效果都很好,那么这样好药用不成了。那么还有中气下陷的慢性泄泻,脾虚中气下陷的我们用补中益气汤。还有一种虚性的,如果到久泻伤阴了,我们用药要禁止淡渗分利过度,那么时间长了拉肚子拉长了,舌红少津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又应该用甘酸化阴的办法,用《温病条辨》的人参乌梅汤,人参、莲子、甘草、乌梅、木瓜、山药,这六样药甘酸化阴、健脾止泻,效果相当好的,所以说虚证,有脾胃的阳气不足的,有气虚的,有阳虚的,那么最后还有个阴虚的。第二个脾肾阳虚的,脾肾阳虚五更泄,那么畏寒腹冷,下肢欠温,黎明即腹疼泄泻,泻后疼止,这个时候属于肾阳亏虚,脾阳不足,阴寒内盛,我们治疗应该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的办法,用四神丸和附子理中汤。大家对四神丸都很熟悉,四神丸里边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那么用生姜红糖水去送服,这个方是《内科摘要》里边的方子,也是由《普济本事方》的二神丸与五味子散两个方合起来用,二神丸是补骨脂和肉豆蔻,它主治脾肾虚弱,不想吃饭;那么五味子散呢,是五味子跟吴茱萸两样药,专治肾泄的、五更泄,两方组合起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更好。第三个是肝脾不和的,肝脾不和这个泄泻就是腹疼即泻,临床上肚子一疼就要拉,拉过了以后肚子就不疼了,我在治疗脾胃虚寒的同时,他一出现这个症候,我就问他可好生气,然后就要加上痛泻要方。这个时候腹疼即泻,泻后疼止,每因生气的时候加重,伴有心烦易怒,两胁的胀满,舌苔白脉弦或者是苔黄脉弦,这是个肝盛脾虚,土虚木乘,治疗宜扶土抑木、调和肝脾,方子用痛泻要方。痛泻要方是《丹溪心法》的方子,那么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是健脾柔肝,祛湿止泻,《医方考》里边对这个方讲得很详细,《医方考》里面讲:‘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这是它对痛泻要方病机的解释,白术在这里边补脾燥湿为君,芍药柔肝缓急止疼为臣,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防风升散止泻,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所以说防风在这里边祛风燥湿止泻,那么风能渗湿,防风为使,如果在这个方法上再加柴胡,疏肝升阳,葛根升阳止泻,白芷祛风、燥湿,再加上山药健脾就更好了,所以说在痛泻要方的基础上,加上柴胡、葛根、白芷、山药,效果会更胜一层,这都是我临床上用药的经验跟体会。泄泻临床上也经常见,张芸旗就写了一篇《张杰教授辨治泄泻及验案举隅》,这篇文章登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上,年第6期第45卷,她总结了我的辨治泄泻的经验,有这几点,第一个是脾阳为本,兼顾肾阳,我喜欢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第二个肝脾建中,身心并治;第三个寒热平调,中焦自衡;第四个自拟验方,药用专长,她的文章里头有这四个小标题。她给我总结我的验方是理中汤合七味白术散加味,有党参、炒苍白术、干姜、炙甘草、茯苓、葛根、藿香、广木香、肉豆蔻、炒吴茱萸、炒白芍、炒黄连,那么一般的泄泻,我这个方基本上辨证属于脾阳不足、寒湿内郁,兼有肝气比较旺,脾气比较虚的,那么基本上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今天泄泻就讲到这,接下来体会一下文章里选的这两则验案,也很典型:验案一冯某,女,48岁。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泄泻,日行3次,受凉易发,食生冷和油荤即泄,伴怕冷,失眠,耳鸣,苔白腻,舌淡,脉沉缓。肠镜示:慢性肠炎。拟方:党参20g,炒苍白术各15g,茯苓20g,炙甘草10g,干姜15g,炒吴茱萸5g,葛根30g,炒黄连10g,肉豆蔻10g,补骨脂10g,五味子10g,广木香10g。14*3。年12月4日二诊。药中病机,泄泻已止,刻下空腹时胃脘隐痛,得食则缓,前方加桂枝20g、炒白芍20g、炙黄芪30g。14*3年12月25日三诊。诸症悉除,原方再进7剂,巩固疗效。患者中阳不足,命门火衰,寒湿凝聚,故见泄泻,受凉易发,食生冷和油荤即泄;寒湿中阻,中焦转枢不利,阴阳不交,则失眠;命门火衰,肾气不足则见怕冷、耳鸣。方以理中汤合四神丸温补脾肾、散寒化湿、涩肠止泻,加苍术、茯苓健脾燥湿止泻,葛根升发脾阳,广木香行气和中。全方共奏燠土暖肾、散寒化湿、涩肠止泻之功。二诊患者泄泻已止,见空腹时胃脘隐痛,得食则缓,此为中气虚馁。“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在前方加桂枝温阳散寒,炒白芍缓急止痛,且重用黄芪甘温益气以建中,使阳生阴长,阴阳调和,则诸虚不足之证自除。验案二姚某,女,40岁。年2月28日腹痛即泄,完谷不化,里急后重,脘腹怕凉,伴胃胀隐痛,泛酸,嗳气,消瘦面黄,烦躁易怒,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胃肠镜提示:浅表性胃炎(活动期)伴胆汁反流、结肠炎。拟方:姜半夏15g,干姜15g,炒川连10g,黄芩10g,党参15g,炙甘草10g,炒白芍20g,防风10g,炒苍白术各15g,陈皮10g,广木香10g,炒吴茱萸6g。14*3年3月7日药中病机,腹痛泄泻已止,胃痛泛酸皆轻,大便仍溏,前方加白芷10g,茯苓15g,肉桂6g。14*3患者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形体失养,故见腹痛即泄,完谷不化,面黄消瘦;土虚木乘,肝气犯胃,故见烦躁易怒,胃胀隐痛,泛酸嗳气;又兼脘腹怕凉、里急后重等症,苔黄厚腻,脉弦,可见湿郁化热之势,总为脾虚肝旺、肝脾失调、湿热中阻、升降失常之象。《医碥》曰:“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治以调和肝脾、化湿清热为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合左金丸加味。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辛开苦降,以消痞满,散中焦寒热之邪;加白术,则与党参、干姜、炙甘草共成理中汤,以补气健脾、助运中阳;合痛泻要方(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以补脾柔肝、祛湿止泻、和中止痛;加吴茱萸暖肝疏肝、温散寒邪,与黄连配伍即左金丸,合白芍即戊己丸,专为肝郁化热、肝胃不和导致的呕吐吞酸、腹痛泄泻而设;再加木香醒脾行滞、和中止痛。全方共奏温中健脾、散寒化湿、调和肝脾、平调寒热之效,以复脾胃升降之功。初诊药后,肝脾得和,腹痛泄泻已止,大便仍溏,此为脾虚运化不足、湿邪未尽之象,前方加白芷祛风胜湿,茯苓健脾渗湿,肉桂少火生气,鼓动中阳以助运化。纵观本案,寓“肝脾建中”理念于复方之中,故而取得满意疗效。讲授、审核:张杰讲稿整理:夏雨晨、王靖、程亚婷、邢赛伟校对、文案、编辑:张芸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jwzl/8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