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32(6)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黄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黄晓燕1,邹孟龙2,陈雅璐1,宁芯2,陈柏辉2,周树珩2,王文妤2,涂严平2,梁巧俐2
(1广西中医院,广西南宁;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黏膜炎症性溃疡。因此,促进肠道黏膜修复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西医常规治疗短期临床效果虽明显,但基于内镜下的黏膜愈合程度仍呈局限性。在祖国医学中,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痢疾”等范畴。根据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溃疡性结肠炎多因虚实夹杂导致,系由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日久化而为热、为火,湿热内生而成痢疾。由此可知,脾虚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病理因素。《灵枢》称“脾者主为卫”,张景岳进一步阐释“脾主运化水谷以养肌肉,五脏六腑皆赖其养,故脾之主为卫。卫者,脏腑之护卫也”。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黏膜可隔离外界致病因素,是抗感染的重要屏障之一,与祖国医学中“卫者,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描述不谋而合。王其庆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脾主黏膜”的学术观点,并且在临床胃肠道黏膜疾病中收获良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促进肠道黏膜愈合已成为本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故深入挖掘“健脾”与“黏膜愈合”的相关性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黄芪(又称黄耆)在《本草纲目》中列为上品药,描述为“耆者,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为黄耆。”黄芪归肺、脾经,具有健脾固表、托毒生肌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药效成分包括黄芪多糖、黄芪甲苷、生物碱等。赵彩萍等研究发现黄芪甲苷能抑制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2(COX-2)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黏膜的修复。臧凯宏等研究亦发现黄芪多糖和黄芪甲苷均能减少结肠组织炎症因子释放、修复黏膜屏障,从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具有治疗作用。不仅如此,众多研究表明,黄芪通过上调occludin蛋白的表达以修复肠黏膜的机械屏障、促进杯状细胞分泌表皮生长因子以修复肠黏膜的化学屏障、下调髓源抑制细胞的表达以修复肠黏膜的免疫屏障、提高肠道优势菌群数量以修复肠黏膜的生物屏障从而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用。然而,关于黄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大部分研究却仅聚焦于黄芪多糖和黄芪甲苷,其他成分的研究甚少,而中药发挥治疗效用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此,本研究拟借助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方法挖掘及初步验证黄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成分和靶点,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旨在为黄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深入研究提供进一步参考方向。
1材料与方法1.1数据库及软件
TCMSP数据库(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jwzl/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