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出诊的医院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盟军战俘家书信封的正面。新华社记者赵洪南摄新华社沈阳8月14日电(记者徐扬赵洪南)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5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沈阳民间收藏家张广胜向新华社记者展示了一枚77年前美军战俘家书的信封,揭开了“东方奥斯维辛”的历史。这枚信封长约6.2厘米、宽约5.5厘米,由于时间久远,已经有些陈旧泛黄。信封左上角印着一个黑色圆形邮戳,邮戳内用英文写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托克顿市,年5月10日,早上7时30分。邮戳的一旁用铅笔写着“、Aug.45”两组数字。这封信的命运堪称曲折。年5月从美国旧金山寄出,途经纽约转到日本红十字会,再由日本红十字会转交给在菲律宾战场上被日军俘获的美国士兵。信封上用铅笔写着的“、Aug.45”,可能是收到信件的时间为年8月,“”正是这名美军战俘的编号。昔日的俘虏收容所,今天已经成为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经陈列馆工作人员查询,编号的战俘名字叫利兰·安德鲁斯,是一名美军士兵。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信息了。这座战俘营从年11月至年8月共收押过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的战俘多人。这些盟军战俘都是在太平洋战争中被俘的。在关押期间,战俘们饱受疾病、寒冷、饥饿和毒打等各种折磨,大约有名战俘因此死去。从信封右上角的长方形印章内,可以清晰看到“奉天俘虏收容所、检阅转、田村”等字样。张广胜说,这封家书在战争中跨越了太平洋,走了两年多,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后,才送到收信人的手中。“可以想象,当他看到这封家书时,一定是百感交集。”小小一封家书,却是战争与和平的见证。“我希望能够找到利兰·安德鲁斯的家人,将这枚信封物归原主。”张广胜说,虽然时间久远,家书写了什么今天已经无从知晓,但一定是祈盼战争结束家人团聚。“中国人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写满爱的信件应该回到家人的身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jwzl/10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