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河南日报」
8月,23岁的师旭阳带着忐忑和期待从家乡出发。她的目的地是喀什——一座位于新疆西南部的城市。在那里,她将与同龄人一起,在天山南北的广袤土地上绘出精彩青春画卷。
党史学习教育进红里村小学
春风化雨播撒希望
师旭阳的家在洛阳市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这里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里的贫困村。她的家庭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母因为身患残疾不便外出务工,旭阳和弟弟幼时便开始学着和父母一起侍弄家里的四五亩农田。
靠天吃饭的日子勉强支撑到年,姐弟俩都进入中学阶段的学习,一个月七八百元的生活费几乎压垮了她的父母。一天,旭阳看到母亲因为丢了五元钱而躲在屋后崩溃大哭,她犹豫很久之后,对父母提出了退学打工的想法。没想到,平日沉默的父亲坚决地表示反对。然而家里的经济困难依然压得早熟的她喘不过气。那年夏天,河南科技大学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王智为她申请了助学金。年,王智又带着几位河科大财务处的老师来到家里“结对子”,几位老师将在未来和家人一起努力改变现在的穷日子。
时任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雷方(左四)多次带队入村开展帮扶
以爱帮扶助力飞翔
三年时光,春秋更替。
周末回家的时候,师旭阳常常遇见河科大的老师们,他们每次都会详细记录家里现在的生产生活情况,都会买走些父亲和村里人种的粮食、攒的鸡蛋。父亲说家里的红薯地产量翻了一番、销售红薯收入增加近两倍,父母的笑容慢慢多了起来。
三年时光,寒窗苦读。
经过焦急的等待,她考上了本科院校安阳学院,然而大学的学费、生活费该咋办?家里人在最初的欢喜之后,又陷入了压抑。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时任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雷方带队送医疗健康知识下乡,也为家里送来一个厚厚的信封,那是为她考上大学准备的慰问助学金。没过多久,村委会又把那年考上大学的孩子们都叫到村部,开了一场青年座谈会,耐心地为他们讲解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大学适应期怎么度过、大学期间学业规划和毕业就业人生选择。
驻村第一书记方传玺为师旭阳弟弟指导大学生活
饮水思源红心向党
初入大学,面对学生会、社团招新时诸多的选择,师旭阳坚定地选择申请学院学生党建办公室的岗位。面试时,老师问她为什么要加入这个部门,她发自肺腑地说,我能够站在这里,都是因为党和国家给予的帮助,我想要离党更近一点。
在大学的日子,旭阳始终珍藏着那个装慰问金的信封,那里凝聚着她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温暖。在学校组织的乡村实践、孤寡老人帮扶等公益活动中,常常能看到她的身影,她也获得了学校“励志之星”荣誉。寒暑假期,她在时任驻村第一书记曹高洋的帮助下,加入河南科技大学红里社会实践团队,多次为村里的小学生义务补习英语,为中学生宣讲国家助学政策,协助工作队和村委会整理扶贫资料。最让她骄傲的是,大学期间她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转眼四年,临近毕业,师旭阳辗转反侧。是去往大城市,还是回到父母身边,或是去到更偏远艰苦的地方……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旭阳再次向河南科技大学驻村工作队的老师们寻求帮助,老师们指引她“要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通过她的努力,经过层层选拔,她终于实现了梦想,成为一名新疆基层公务员。
扶智扶志筑梦远航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师旭阳的成长之路,也是家乡红里村的脱贫振兴之路。从年8月定点帮扶红里村以来,河南科技大学先后派出9名干部驻村开展工作,学校累计投入帮扶资金余万元。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班子一起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年以来,红里村走出了90余名大学生,进入各类本专科院校就读。他们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实现“因学致贫”到“因学致富”的蜕变,也增强了红里村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离家前夕,师旭阳的弟弟收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现任驻村第一书记方传玺带着河科大的老师们,为家里的第二个大学生送来关心和慰问。看着这熟悉的一幕,旭阳的心里充满感动和骄傲。她的行李里有一张特殊的银行卡,里面存了.79元,是她用勤工俭学和周末兼职的工资慢慢积攒的。她一直有个心愿,攒够这些年收到的资助,用来帮助那些和曾经的她一样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师旭阳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下,在扶智、扶志的帮扶下,一路向阳追逐,去美丽的新疆践行她的青春誓言。(李树华沈兰张亚楠)
师旭阳参加红里村的社会实践团队
编辑:河南日报专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tiao123.com/jcylsj/9072.html